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军博主场馆年底前封闭改造 东风一号导弹移至广场(3)

2011年11月16日 11:0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解析

  苏式风格影响深 构件老化成“危楼”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郑实向北京晨报记者介绍,军事博物馆1958年9月开始筹建,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十大献礼工程之一,于1959年7月竣工,仅用时9个月。当时的主要设计者欧阳骖就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

  郑实珍藏了一本1959年建筑学报的合订本,其中专门有一章节介绍军博的设计施工。在这本已经泛黄的杂志上,详细地记录着军博建筑的每一个经典细节:博物馆正门两旁用两座白色雕像来加强博物馆气氛,整个外表要达到庄严朴实,雄伟大方,竖立在高顶上的军徽更是军事博物馆的主题与标志……

  郑实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我国建筑领域讲求向苏联学习,但也要兼顾民族文化,所以从外观看,军博主楼就像是一座苏式建筑。当时的建筑内部层高较高,由于受工艺限制,跨度不能太大,所以整座建筑比较高耸,这也是很多欧洲建筑的特征。在周边还都是平房的情况下,军博建成后就成了高大宏伟的地标。

  军博的苏式风格建筑对北京乃至全国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影响。高大、对称,外表像苏式建筑,但檐口、内饰又都是中式风格,是典型的中苏合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仿苏式建筑在国内很多地区拔地而起。

  郑实表示,虽然军博在当时已经代表了顶级建筑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展厅面积已显不足,而且结构上也存在不安全因素。当时建筑施工质量肯定没有问题,但很多构件已经老化,对抗震性考虑不多,用现代抗震标准来说,军博已经成了“危楼”,不改不行了。

  链接

  老北京人的军博印象

  ●赵福临

  见证军博几十年历程

  赵福临老人今年91岁了,他的原工作单位就在军博对面的复兴医院。赵老见证了军事博物馆从施工到拔地而起,再到对外开放,一系列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老人回忆说,1959年军博建成对外开放当时单位为了进行国防教育,经常组织参观。因为就住在军博附近,闲暇时他也喜欢到博物馆里逛逛,后来对里面的展品都了如指掌了。

  改革开放后,军博开始实行售票制,去的次数自然就少了,但在有新展览的时候,他仍会时不时去看看。近几年,军博又改回免费参观,但由于年纪大了,住得也远了,不方便去,但是赵老对老军博还是充满无限的怀念,尤其对礼品馆中展出的外国领导人赠给我国领导人的礼物记忆犹新。

  ●于洪敏

  扩建是国力增强的表现

  于洪敏老人今年已年过七旬,他对军博也有着很深的感情,是军博的铁杆粉丝。年轻时他也经常在单位的组织下去军博参观,对里面的武器设施很熟悉。现在退休了,虽然家住得比较远,但是只要有新展览,他还是会坐近一个小时的地铁去看看。

  听说军博要改扩建,于老说,这是中国国力增强的一个表现,希望军博在扩建后能增添一些前沿的武器装备作为展品,也希望军博能妥善处理好年代较久的那些展品,因为那些文物是中国军事史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那一辈人的回忆。

  ●80后、90后

  去军博参观很长见识

  对于年轻人来说,军博在他们眼中也是一个去了“很长见识”的地方。记者在网上看到,很多80后、90后对军博满口好评,一位网友这样描述军博:“打小就喜欢的一个博物馆,经常缠着大人去参观。现在凭身份证领票进入,感觉更加好。”对军事武器很着迷的网友yimi1989表示,每次去军博都喜欢去二楼看一些老兵器,“能长知识”。

  军博对这群80后、90后来说,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我军现代化的军事武器以及建军以来取得的成果,还可以回顾以往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是很生动的近现代史教育课堂。”因此,有网友还建议,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参观一下。里面的飞机大炮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增长知识,也可以趁机教育教育孩子,让他们不忘革命前辈建国立业的艰辛。(记者 王歧丰 实习生 柴丽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