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钟到学校里捐书。 图/ 受访者提供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在官方慈善机构遭遇信任危机的时候,从未停止过的民间慈善以更大的热情向前奔涌。然而民间慈善这条路并不平坦,他们碰到的各种困难也折射着中国慈善的困境。但无论如何,这个群体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并越来越能够引起共鸣。
王远钟:他们骨子里不重视
王远钟以一己之力给学校捐建图书馆,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他们从骨子里不重视,你能怎么办?”
本刊记者/庞清辉
王远钟生于1960年代,只是个物业管理人员,舍不得花钱买新衣服,他总是穿着儿子淘汰的运动衣。下巴上一小撮山羊胡子,配件红色帽衫,像个老顽童。
2005年,这个酷爱旅游的老顽童寻找隐藏在湖南省新化县大山里的紫鹊界梯田。在大巴上,他好不容易碰到一个会说普通话的年轻人。年轻人给他指了路,并善意地告诉他,可以去他在水车镇中学当老师的朋友家留宿。
这一夜,改变了王远钟后来的人生。“原来知道他们穷,没想到这么穷。”
学校里住宿的学生都是背着米到学校,食堂称完重量以后把米换成饭票,吃多少做多少,学校食堂也提供一些菜,但大多数学生都是从家里带点咸菜到学校来下饭,有的是一罐雪里蕻炒黄豆,有的是一罐辣椒酱。
“同样大的孩子,我儿子一个人顶他们仨。”王远钟拿出钱让老师分给贫穷的学生,路费就这样分完了。晚上,躺在寂静的山村中学里,王远钟突然感到自己很渺小。
王远钟从小就爱看书,他觉得正是因为爱书、爱读书,使他身上没有暴力色彩,也养成了遇事思考的习惯,能够比较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他发现这个中学连个图书室都没有,“是不是可以给学校捐个图书室?”
回到北京,王远钟马上开始选图书,跑出版社、书店,他还争取到了一些杂志社的免费捐赠。他刻了一个图章,“私人捐赠,爱护图书”,盖在每一本书上,以期这样书就不至于再进入流通领域。
然而,当王远钟希望水车镇中学列出一份盖有公章的接收捐赠图书清单时——他只是希望做得规范一点——对方却拒绝了。几年后,他又一次路过湖南,特意绕路再访,老师告诉他,校长不同意给他邮递清单,“他说这是个骗局,你等着这个人将来找学校要钱吧。”
王远钟找教导主任谈了很久,直到对方确认他不是坏人。2010年,教导主任给王远钟发短信说,学校又买了些书,准备以王远钟的名字正式建个图书室,希望他能再去一趟。但平时省钱省得苛刻的王远钟没有那么多路费。
此后,每次旅行,王远钟都有意去看当地的学校有没有图书室。六年多的寻找结果是:几乎所有大城市以外的学校都没有图书室,“我敢说我比教育部的工作人员更有发言权。”
唯一的例外,是云南维西县永春乡中心完小。王远钟在这里发现了两排非常简易的书架,摆满了破旧图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课,每星期必须有一节在阅读室上,语文老师坐在图书室里,等待回答孩子们提各种问题。
从维西县回来,王远钟将捐赠对象从中学转为小学,“中学有点晚了,希望他们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选书过程中,王远钟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他常去北京西南物流的图书市场,很多出版社在那里出售清库图书,正版且便宜,要捐书的企业多来这里买书,“什么书不管,给你一万块钱,你给我凑一万本书。”王远钟终于无奈地知道,新闻里某企业捐赠几万册图书是怎么出来的。卖书的还经常嘲笑王远钟,“你这么认真地挑干吗。”
还有一次,王远钟在云南德钦县的一个小学,发现图书室的书架上摆了阎连科的小说集,但四十多本全是一样的。他后来才明白,出版社捐几千本书,希望县里按照不同的学校分一下,但经常分到一个学校的几百本书全是同一本书。
翻看王远钟捐赠的书单,从林语堂到秦晖,从安徒生到加缪,全是大家。王远钟说,他最初的想法是,希望老师读完以后,再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们。但后来得知,这些他精心选的书其实乡村小学老师看不懂。
王远钟的好心有时还被践踏。在电视新闻上,王远钟看到国家领导人去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视察,他不相信,在繁花似锦的大都市里还有这样惨不忍睹的学校。于是,他为北京西四环外阜石路边上的打工子弟小学捐建了一个小规模的图书室。然而没多久,图书室就变成了老师的办公室,图书和破桌椅、煤块堆在一个破仓库里。
“我不知道我该不该再继续做了。”王远钟摇摇头。
但是对王远钟来说,捐建图书馆最大的困难是运费的昂贵和运输的不便。
2008年奥运会期间,在给云南德钦县一个乡村小学的图书包裹里,王远钟特意塞了一套奥运福娃。这个包裹要寄到云南昆明,再通过当地的朋友辗转运到香格里拉,最后,村里有人到县里开会时,才能顺便把书带回去。“这是成本最低的。”
一批从北京运到四川西昌的书,运费要二百多,而且是便宜的公路运输,通过邮局会更贵。很多小学公路运输都到不了。“如果动用教育部门的途径,我哪会累成这样。”
边行走边捐书,成了王远钟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只能捐自己看到的学校。”
很多人建议他和被捐赠的学校签个协议,约定:图书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定期反馈图书使用情况等。但王远钟觉得这些没有意义,“他们从骨子里不重视你能怎么办?”
王远钟一直琢磨怎么能敦促“该干这件事的人做些事”,但他一直没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