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地面沉降的中国应对
我国在19个省份中有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重灾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为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各地区都在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条例和法规
本刊记者/杨迪
地面沉降,可以被简单地称作“地陷”,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它被定义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目前,我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主要在中东部地区。”
因为地面沉降的反应滞后,且进程缓慢,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沉降率,人们不易察觉。上世纪20年代,上海是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迹象的城市。据统计,现在上海市区地面累计沉降量超过2米,历史上最大年均沉降量曾达到110毫米。陶庆法说,“尽管这样,人们仍然不会有明显的感受,只有看到不断升高的抽水井井台时,大家才能明白地面矮下去了。”上海人可能因为看到外滩不断加高、加固的防汛墙才意识到地面沉降的发生。而真正开始重视,却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
地面沉降除了给城市建筑物、地下管道形成破坏以外,更直接的影响就是经济损失。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评估,几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计3150亿元。其中上海地区最严重,直接经济损失为14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为2754亿元;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达404.4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923.86亿元,累计损失达3328.28亿元。
陶庆法介绍说,“目前我国地面沉降的重灾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这三个区域。”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自1959年以来,华北平原14万平方公里的调查范围内,地面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区域已达6万多平方公里,接近华北平原面积的一半。其中,天津地区的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一度高达3.25米。调查和监测结果显示,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仍在不断发展,并且有连成一片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沉积中心区的最大累积沉降量分别达到了2.63米、2.80米,并出现了地裂缝灾害。
陶庆法说,“地层是塑性的,不是弹性的。如果是弹性的,加上压力后缩下去,当压力放开就可以回复。但地面沉降很难修复,所谓的反弹也相当有限,即便把地下水控制住之后,可能也反弹一点,但是那个量相当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某些天然因素可以造成地面沉降,但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的: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资源的过度开采;城市建筑;重大工程造成地基土体发生缓慢变形……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脚下的大地。目前,我国以及世界上主要沉降区的资料都证实,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近30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地表水的污染日益严重,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多地依赖地下水,人们对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一直在迅速增加。综合水利部公布的数据,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地下水的开采量为平均570亿立方/年,80年代增长到年均750亿立方,而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量已经增到1098亿立方/年。
目前,在中国655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北方城市对地下水的依赖更重,目前北方城市65%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以及33%的农业灌溉都是主要依靠地下水。
“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域300多个,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严重超采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于琪洋10月28日在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组数字。
正是因为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使很多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使得国内沉降中心个别点的最大累计沉降量不断升高。沿海地区的大连、秦皇岛等城市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引起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其中山东、辽东半岛海水入侵更加严重。
华北平原之所以成为地面沉降的重灾区,也是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华北平原总面积为1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1亿,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全部平原及河南省、山东省的黄河以北平原,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和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但人均水资源量每年仅为335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且华北平原地表水分布不均,使得地下水成为大华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很多城市的地下水开采量已占总供水量的70%以上。
虽然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对地下水的开采有总量的控制,但是陶庆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总量控制是一笔大账,是一定面积的平均开采量。而因为开采布局不合理,个别地区超采严重,就会形成区域性漏斗状凹面。”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包括浅层漏斗和深层漏斗在内的华北平原复合地下水漏斗,面积达73288平方公里,占华北平原总面积的52.6%。
据统计,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已形成了跨冀、京、津、鲁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甚至有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
近20年来,因为国内一些重点城市开始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大部分城市的地面沉降率有所降低,但因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量大幅度增加,地面沉降范围已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并在区域上连片发展,地面沉降量呈现此消彼长的特点。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就是典型代表,地面沉降已发展成为两个跨省市的区域性地面沉降区,不但制约了当地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安全,而且对铁路、公路、地下油气管线、防洪防潮设施等基础工程设施构成威胁。
由于地面沉降是地下水超采造成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现在我国各地区主要采取的办法就是关井,禁止或者限制开采。近些年为控制地下水的开采,我国各地区都在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条例、法规。但是监管能否到位,是让陶庆法深感头疼的一个问题,“取地下水太方便了,就地打一口井就取水了。”
除了控制开采量,国内还有些地区采取回灌的办法增加补给,对于缓解地面水位下降和由此引发的地面沉降也非常有效。在陶庆法看来,“压采地下水的关键就是要解决替代水源。人们生活需要用水、工业、农业生产都需要用水,不解决用水矛盾问题,防治地面沉降就是一句空话。”这个问题尤其在华北地区比较突出,华北的地下水过量开采主要是用于农业灌溉,要是不解决华北大平原农村农用灌溉用水问题,地面沉降的解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为了解决替代水源问题,我国很多地区在搞跨流域引水,有省与省之间的调水,还有区域间的调水。目前国内重大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正是为了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而实施的大规模跨流域引水工程。
目前,全国还没有建成统一的地面沉降监测网,包括各地区也没有统一的区域性监测网,所以难以掌握整体的变化规律,即使条件最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只是按省市行政区在逐步建立。
10月28日,国务院批准通过了 “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这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地下水启动大规模的工程。 ★(实习生李媛、刘响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