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谈PM2.5入国标 北京监测PM2.5技术上没问题

2011年11月17日 04:21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北京再陷雾霾之中。这种灰蒙蒙的天气自10月以来经常出现。与此同时,公众对将PM2.5纳入国标的呼声越叫越高。

  昨天,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

  王跃思,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其所在的课题组近10年来一直在从事独立的空气质量监测,在北京设有11个监测子站。

  机动车增多致问题越来越突出

  京华时报:您怎么看PM2.5被写入国标?

  王跃思:这肯定是件好事,与国际接轨,也说明我们越来越精细化了。

  京华时报:您觉得哪些城市具备监测PM2.5的条件?

  王跃思: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的经济基础好,并且经过多年治理,粗颗粒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以北京为例,经过十多年的治理,建筑扬尘、地面扬尘、柴油车、燃煤的减少,使粗粒子大幅下降,但随着机动车的增多,细粒子PM2.5的问题反倒越来越突出,PM2.5在PM10中的比重已超过50%,并且仍在逐年增加。

  京华时报:如果现在让北京监测PM2.5,从技术上讲,实施起来难吗?

  王跃思:技术上应该没问题。在北京的27个自动监测站中,有十几个站都有对PM2.5的监测。

  京华时报:环保部征求意见稿中,给出的PM2.5的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是35微克/立方米和75微克/立方米,你怎么看这个限值?

  王跃思:我觉得以中国目前的大气状况,这个浓度限值还是比较低的。除了沿海一些城市外,估计全国80%的城市都很难达标,也会有难度。

  京华时报:那应该怎么办?

  王跃思:如果天天超标,这对地方的打击性还是比较大的。公众也不要把PM2.5看得太重,千万不要忘了,PM10还是主要问题,即使监测了PM2.5,对PM10的监测也不能丢,千万不要走偏。PM10监测很重要,尤其是针对一些发展中的工业城市。

  马军,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领导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搜集大量官方数据,先后绘制出中国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地图,并把它们展示给公众。

  政府应有勇气面对真实情况

  京华时报:您怎么看待PM2.5纳入国标?

  马军:这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举措。首先说明环保部把公众的健康放在了首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回应公众的呼声,因为之前公众关于将PM2.5纳入国标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环保部的这一举措值得肯定。

  京华时报:有人担心,以目前环保部给出的PM2.5的浓度限值,很多城市的空气质量都很难达标,这会不会对公众造成打击?

  马军:对于公众来说,真正的打击是天天看这灰霾的天空,听到的却是蓝天越来越多。我想公众、政府应该有勇气面对真实的情况。

  京华时报:您怎么看环保部列出的PM2.5浓度限值?

  马军:环保部给出的24小时的浓度限值是75微克/立方米,其实这只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过渡时期第一阶段的限值,还是一个初级水平值,还不能说是完全健康的。这一点应该向公众告知。

  此次,环保部在新《标准》的警示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在配套出台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中,给出了不同空气质量状况下保护人体健康的具体建议。

  京华时报:你觉得哪些城市应该率先实施这一标准?

  马军:如果报出的数据经常显示出PM2.5空气污染超标,是很正常的事情。公众在获取知情权、监督政府部门工作的同时,也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少开车、不乱丢垃圾、装修使用环保材料等,都能有效降低PM2.5大气浓度。

  回音

  杜少中称是好事

  此前,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会接受国家统一部署,并努力提前实施。昨天,杜少中未接听记者电话。他在微博中评价新国标称“好事,谁不高兴啊”。

  记者观察

  PM2.5进国标经历一波三折

  我国首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于1982年制定并发布实施,之后经历三次修订。

  在1996年版的标准中,PM10被列入控制标准,但未将PM2.5列入。

  2008年,环保部再次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但在2010年底首次征求意见后,环保部却只对PM2.5设立了参考限值,并未纳入强制性限制。

  “时机不成熟”成为PM2.5未进国标的主要理由。但这一决定却在今年10月以后迎来转机。持续的灰霾天气让PM2.5从专家口中,走入公众视野,将PM2.5纳入国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环保部的态度开始松动,环保部污防司司长赵华林在今年十一期间曾公开表态,“为防治灰霾污染,我们将尽快修改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评价指标”。

  A06、A07采写本报记者王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段红彪】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