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布;1951年至2009年地表平均温度升1.38℃
青藏高原冰川每年退7.8米
前日(15日),中国气象局联合科技部、中科院发布了《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报告称1951年至2009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1.38℃,变暖速率为每10年升温0.23℃,青藏高原冰川退缩速度达到每年7.8米。
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每年2.5毫米
据悉,本次报告编制于2008年12月启动,汇集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评估报告包括中国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全球气候变化有关评估方法的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5部分。
本次报告只是阶段性成果,中国还将进行《第三次气候变化进行评估报告》的编写。
报告称,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每年2.5毫米。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日数日趋减少
报告称,20世纪90年代,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念青唐古拉峰地区的冰川近期也出现了较大变化,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纳木那尼冰川正在强烈萎缩,冰川末端在1976年至2006年平均退缩速度为每年5米左右,2004年至2006年退缩速度达到每年7.8米,表现出近期加速后退态势。
据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介绍,1951年以来,中国的高温、低温、强降水、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存在变化趋势并有区域差异。
专家表示,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对人体的健康以负面影响为主,“老百姓要注意减排,低碳生活,要建立和完善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监测、预警系统,对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所致疾病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评估。”
焦点
华北近50年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根据观测显示,华北、东北、华中等地区,近50年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气候变暖影响了农业产量、土地向荒漠化和盐渍化发展、血吸虫病暴发几率增大、人体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等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
在华南地区,南海海平面加速上升。1993年至2006年,南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每年3.9毫米;西南地区,20世纪后40年,川西高原、云贵高原的增温趋势明显,而四川盆地气温存在明显下降趋势,降雨日数逐步减少。
5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
2006年至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19.1%,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
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势头。
“十一五”期间,中国可再生能源呈跳跃式发展。到2010年底,计入沼气、太阳能热利用等非商品可再生能源,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3亿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9.6%。(记者 仲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