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法制日报:晒“三公”,体现“三公”的新品质

2011年11月23日 08:38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根据预算定额和开支标准编制“三公”经费预算;明确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定期公布“三公”经费的预算、决算和绩效考评情况(11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征求意见稿首次将包括“三公”在内的机关事务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既是实践的瓜熟蒂落,又是理论的开花结果。实践成效转化为理论成果,再用理论指导实践,是理论与实践辩证法的要求。

  “三公”公开有着不平凡的实践。其推行动力来源有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是预(决)算公开的“法律动力”;公共财政的公众性、公益性与公开性是预(决)算公开的“属性动力”;公众的期待与监督是预(决)算公开的“需求动力”。可以这样说,社会的“三力”正在督促“三公”经费的公开。这种动力也是源于相关理论的支撑与“给力”。从理论到实践,是一次“蝶变”;再由实践到理论,更是一次“蝶变”。条例征求意见,就是在加速第二次“蝶变”的进程。

  其实,“三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有人提出:在致力于打造透明政府的大背景下,“三公”经费应该同时具备“公开公正公信”的新内涵。传统概念的“三公”主要指,公费出国(境)考察或旅游、公车使用、公款接待等。当公开“三公”达成政治共识之后,公开、公正、公信等就要成为“三公”的新品质。征求意见中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秉承“公开”的原则,追求“公正”的目标,开创“公信”的未来。其路径是水到渠成:在实践中规范,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

  晒“三公”,渐成“法治自觉”。法治社会建设中,政府的法治觉悟与法治践行至关重要。“三公”由保密到公开,需要添加法律责任。这样才能促成政府的“法治自觉”,也是重塑“三公”新品质的法治保障。就已公开的“三公”经费来看,非但“疑云未散”,相反“阴云密布”,或严重缩水,或流于形式,或肆无忌惮。将“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公开,是衡量公共财政是否透明的重要标志。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了违反条例的法律责任,显然是上升了一个高度。王旭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