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刘奇葆:四川地震灾区实现家家有房住、人人有保障

2011年11月23日 10:0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涉及范围广,建设规模大,施工难度高,堪称人类救灾史上罕见的浩大工程。三年负重前行、坚韧奋斗,安置群众“百日攻坚”,灾后重建“千日奋战”,发展振兴“万米长跑”,四川胜利完成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到今年9月底,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重建项目已全面完成,纳入本省规划的103个一般受灾县重建项目也已基本完成。重建后的地震灾区发生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中央确定的“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超过震前水平,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弘篇章。

  坚持把统筹谋划、科学规划作为首要前提,保证了灾后恢复重建的高水平高质量。灾后恢复重建是百年大计。我们坚持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认真实施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对灾区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强化整体谋划和科学规划,确保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设、更高起点的发展。省委、省政府成立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先后数十次召开专题会议,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系统领导、全程指导和督促检查。从省到市(州)、县(市、区)建立起高效有力的决策指挥和组织实施体系,建立与对口支援省(市)的协调机制,保证了重建部署的时效性、工作的整体性和标准的一致性。强化科学布局,坚持“五个结合”,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优化经济布局相结合、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与充分开放合作相结合、与改善宏观环境相结合,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优化城乡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强化科学规划,坚持全域全程搞规划、开门开放搞规划、起点超前搞规划、突出特色搞规划,重建规划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特别是灾区农村建设首次有了规划指导,全面推行“三打破、三提高”的规划建设理念,体现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既形成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新型村落,又形成了可以推广的有效做法,为全省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创造出了宝贵经验。强化科学选址,尊重自然、尊重规律,重建选址坚持避让断裂带,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泄洪通道,增强了灾后恢复重建布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如今的灾区,城乡整体布局全面优化,新城镇拔地而起,新村落别具一格,风貌与功能适应协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历史变迁。

  坚持把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作为核心理念,实现了灾区民生事业的跨越提升。在抗震救灾阶段,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强调“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把安民贯穿恢复重建始终。确立“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方针,优先推进城乡住房重建,共解决了540多万户、1200多万人的住房修建问题。震后一年内,36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6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重建后的城乡住房,既安全美观又经济实用,既特色又现代,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集中居住、集约用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和修复了各类学校8283所、医疗卫生机构2292个,新建了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等民生设施,灾区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实现历史性跨越。157.5万因灾失业失地人员实现就业,20万耕地损毁农民的安置和生计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认真做好地震伤残人员后续治疗康复工作,1449名因灾新增“三孤”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扎实做好受灾家庭再生育服务工作,已有3075名婴儿健康出生。重建后的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群众表示,现在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重建中得到充分体现。

  坚持把化危为机、发展起跳作为基本取向,夺取了灾区重建和发展的双胜利。我们提出“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抢抓危中之机,使灾后恢复重建既实现原地起立又实现发展起跳。注重功能恢复与发展提高相结合,规划建成了一批关系长远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建成干线公路5606公里、农村公路32950公里,都江堰至震中映秀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震后开工的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建成运营。2069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38个重建城镇布局科学、功能配套、具有现代风貌,北川新县城拔地而起,汶川、青川县城和都江堰市重建一新,映秀、水磨、汉旺等建成旅游名镇和工业新镇。把产业重建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基石和支撑,5566户规模以上震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抓住时机淘汰落后产能,恢复和新建了一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建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旅游业成为灾区发展的新亮点。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基本完工。随着重建任务基本完成,把工作重心及时转向加快灾区发展振兴,制定实施了《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突出灾区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扶贫帮困等重点工作,认真落实中小河流和小型水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灾区生态恢复规划。重建后的灾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产业发展实现再生性跨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主要经济指标超过震前水平。灾后重建的加快推进,不仅使灾区经济迅速恢复,主要经济指标超过震前水平,而且为全国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把对口支援、多方参与作为重要力量,汇聚了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中央作出对口支援的重大举措,这是我国抗灾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世界救灾史上的首创。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派出得力干部和专业技术力量,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倾情倾力支援灾区。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硬件与软件结合、当前与长远兼顾、重建与发展并举、优先援建灾区群众最急需的民生项目,同时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推动了灾后恢复重建顺利实施。以对口支援为契机,我省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由对口到全面、由重建到发展的转变,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民族大团结。没有对口支援任务的省(区、市),也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坚决听从党的召唤,及时抢运重建物资,精心施工援建项目。红十字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广大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多种方式为灾区提供帮助。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援建了一大批项目,不仅有力支持了灾区恢复重建,而且探索了“一国两制”条件下内地与港澳合作交流的新模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