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编办接受采访,在采访中透露,正在对本市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进行清理规范,大量空编两年以上的编制将予以核减;组建3年及以上事业单位,空编不得超过一成。(《京华时报》)
此中关键,在于编制多少并非由社会需要决定,而由市编办以及各个事业单业依据本身的意愿决定。
对于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如此稀松,由此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在不同的具体环节上,或者是编制过多——不仅人浮于事,且是在人浮于事前提下依然大量空编;或者是编制严重不足——最为常见者,如部门、机关无穷尽也的临时工,往往不是因为工作持续时间不够长,而仅仅是因为没能进入编制,就成为了数年、数十年工作在同一单位内的临时工。
编制过大,人浮于事,虚耗社会财富,当然是坏事。
编制过小,甚至是更坏的事。一个后果是公共服务被放弃。另一个后果是直接导致了编制内人员与编制外人员并存。在现实运行过程中,编制内人员与编制外人员从事一样的工作,后者的工作往往更加辛苦,而待遇不平等,编制外人员待遇无限向最低工资标准接轨。这必然导致权钱交易泛滥,以及制度性质地对权钱交易泛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社会运行成本将不断膨胀,民众将被迫承担不同形式的税后税,依然是虚耗社会财富。
此种前提下,所谓空编,是否已经形成为灰色资源,备灰色交易专用,值得商榷。
既然编制多少并非由社会需要决定,笔者以为北京市的这次核减便难免会无疾而终:如上述,现实运行过程中,编制并不主要与部门、机关的在职人员数量有关,而主要与不同身份的在职人员的法定待遇有关;今天可以减,明天就可以增加;为了部门利益最大化,核减特别可能引发“突击招聘”;“突击招聘”后,空编率下降,正好成为再度扩大编制的借口。
既然编制多少并非由社会需要决定,既然公共行为走向并非由社会、民众决定,而主要由特定部门、人员自行决定,这很可能是必然结果了,让人担心。(许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