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起民主参与的秩序
记者:这就谈到民主参与的问题。一些老百姓认为,自己在公共事务中成了 “沉默的大多数”。
刘平:从制度上说,我们的民主程度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比如公众参与立法,一部劳动合同法就能收到20万条公众意见。几天前我们召开了著名商标保护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就有5名普通市民代表参加。公民以个人身份直接参加听证会或对立法发表意见,国外是没有的。这说明我们拥有民主的渠道。
为什么老百姓还不满意呢,因为我们的民主也相对粗线条。比如立法意见,现在只是告诉大家,收到了20万条了。是不是还能再细一点呢?告诉大家哪些意见我们接受了,哪些方面还要斟酌,为什么还不能接受,等等。总之要让老百姓感受到,无论对还是错,我提的建议是受尊重的,那么他就会对社会公正有信心。
程竹汝:现代社会中的民主参与会越来越多,因为利益日趋差别化、需求日趋多元化、表达渠道日趋丰富。但我们的参与民主目前还存在无序性。参与民主,一类是为了自身直接利益,另一类是出于对公共利益的关注。相对应的途径就是信访、网络。现在信访中有脱衣服、抬棺材这样的无序状况,网络上有不分是非的清一色否定批判。对于这样的现象,管理者不用反应过度。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民主参与的秩序,让群众平和地、有序地表达自己诉求。
舆论要让“两头说话”
记者:这次上海提出倡导“公正”的价值取向,特别提到在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处理中,舆论要主持公道,市民要处事公道。但日常生活中人们抱怨不公正,矛头往往单一指向他人。
刘平:公正既然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公认的核心价值,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来维护。要认识到,社会如果不公平,那不仅仅是公权力的责任,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中间需要一种平衡,就是你既要学会争取权利,也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让渡一部分利益,来换取公共利益的实现。最简单的例子,居民楼楼道是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我是业主,但我不能把东西堆在楼道里,因为那样就会妨碍他人的利益。这就是让渡。当你让渡了你的一部分利益或自由后,你会感受到公正。
骆新:不少人关于“公正”的言行显得片面、偏激、非理性,这并不可怕。偏见往往来自信息的不对称,要革除偏见,就要将事物全面地展示给人看,让他去理解,去了解;同时通过合理的沟通、对话、协商机制,让人们通过平等的讨论获取真相。公道需要多方彼此说服协商,如果没有协商和沟通的渠道,是没有公道可言的。
记者: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被寄予厚望。
骆新:新闻媒体有时候也叫“舆论界”。我们说新闻人要有新闻专业精神,就是要代表公正舆论的态势,要让两头说话,让双方彼此沟通,防止断章取义。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一些新闻宣传要么刻意放大弱势一方,要么刻意放大强势的一方,很少出现量化的平衡,这样的舆论一定不公道。
刘平:舆论要主持公道,一方面需要发挥舆论对公权力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当社会发生矛盾时,舆论尤其是新闻媒体应当站在理性的一边,良知的一边,而非简单的“帮政府”或者“帮老百姓”。而你判断理性和良知的标准是什么,就是核心价值。(记者 朱珉迕 张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