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
就像变戏法一样,中科院科学家栾锡武在北极附近的多国联合科考船上,点燃了一块“冰”。
点燃一块“冰”,无疑比点燃一块木柴费力得多,但点燃后的“冰块”,让栾锡武的眼睛“闪闪发亮”:它就像吃火锅用的酒精灯一样,扑扑地燃烧不停,产生五颜六色、炫目的火苗。
这种现象在1810年英国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就已经出现过了:冰块中被打开的水分子释放出甲烷分子,燃烧后产生了光和热。
这样“冰与火”的舞蹈,让46岁的栾锡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起这件几年前的旧事,仍兴奋不已。人们已经不再叫它可燃冰,它是一种清洁高效能源,并且是“21世纪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
从实验室的“花瓶”到战略资源,可燃冰大约用了200年时间,才证明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价值。
而大多数时间,可燃冰更像一个孩子,不断制造麻烦,引起人类关注。
上个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世界范围的石油勘探和开发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可燃冰在输油管道、输气管道中自然形成,堵死了油井。
作为同类物质,可燃冰想证明,它比石油形成得更快,发出的能量是天然气的164倍,而且可以“就地生根发芽”,但人们却把它当成了一种灾害。
废气税与百慕大陷阱
关于可燃冰的“花边新闻”出现在新西兰,更确切地说,是它的“同胞兄弟”的花边新闻。2009年,新西兰政府曾宣布,打算征收牧场动物的废气税,也就是说,牛羊放屁要纳税,理由是,牛羊放的屁中的甲烷损坏臭氧层,加速地球升温。
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它产生的升温效应,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科研人员更有惊人的发现,可燃冰受到干扰时会分解,海底的甲烷气体以气泡形式上浮到水面,气泡在水面破裂时还会有高速水流进入凹槽,当气泡足够大并产生漩涡时,足以将船只吞没。
位于英国阿伯丁和欧洲大陆中间的一个叫做“女巫洞”的海域,就有大量的可燃冰释放的甲烷气体升腾喷发,人们在那里的海底找到了一条沉船的残骸。更加著名的就是百慕大三角区,多年来,进入这个边长约2000公里的巨大三角形海区的轮船和飞机有过神秘失踪的案例。
目前最被看好的解释是,几百万年的地球进化史,使百慕大三角区的海床积有大量动植物尸体和沉船遗物等有机物质,形成大面积包裹甲烷气体的“冰”,当船只和飞机经过时,巨大的气泡足以让飞机和船只“死无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