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后,经过一场寒潮洗礼的南海显得十分平静。潜艇离开码头,在蔚蓝色的海面犁开一条白色的航迹,向大海深处驶去,开始了水下战备训练。
潜艇水兵喜欢把自己的潜艇叫作“龙宫”,真正钻到“龙宫”却没有想像的那般美妙。在狭小的艇室,尽管记者低头弯腰小心翼翼,但还是难免与布满在舱室里的各种管线、阀门、仪表等磕磕碰碰。已是南海舰队某支队副参谋长的老艇长徐立新见记者的脑袋时不时地与潜艇“亲密接触”,就风趣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就是要能屈能伸。像我,一米八五的大个,一进到潜艇里,站就得‘低头认罪’,睡就得屈膝弓背。”
海上无风三尺浪。说话间,潜艇开始摇晃起来,上下颠簸,初次随潜艇出海的记者开始发晕,额头冒虚汗,最终很不争气地对着水桶呕吐起来。徐立新拍了拍我的肩膀安慰说:“初次出海基本都晕船,我从第一次出海起,一直吐到当上艇长才不吐了,这是必修课。”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潜艇兵的伙食标准和飞行员差不多。
还没等记者缓过神来,突然,艇舱内警铃声大作,红色警报灯频闪,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一级部署,全体各就各位!”艇长李国庆大声命令道:“紧急下潜!”
顿时,号令声响彻舱室,官兵在各自战位上开始了紧张的操作,海水涌进主水柜的声音撞击着耳膜,下潜深度显示屏上的数字快速地跳动着,潜艇朝着大海深处扎去……
艇长李国庆告诉记者:“隐蔽力就是潜艇的战斗力。一般说来,潜得越深就越隐蔽,当然,风险也就越大。就是我们常说的,越危险的地方就越隐蔽。”
潜艇有着“深海猎手”“水下尖兵”“海底蛟龙”等美誉,是技术含量高同时风险也高的战舰。二战期间,同盟国被潜艇击沉的运输船只达2770艘,占总损失数的58.1%。潜艇分攻击型潜艇和弹道导弹潜艇,是海上的重要突击力量和威慑力量,共同构筑着一个国家的“水下长城”。
战斗警报再次响起。声呐军士长大声报告:“前方发现‘敌舰’!”
“准备攻击!”艇长李国庆命令道。
记者在鱼水雷舱看到,水兵们在二级军士长梁明观的带领下,高质量地完成鱼雷攻击的各个动作。梁明观是艇上最老的兵,军龄比艇长和政委还长。这个1986年底从北京入伍的老兵,至今已成功发射了几百条操雷,从未失过手。
老兵心中也有憾事。梁明观告诉记者:“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妻子分娩时不在她的身边。”记者问他,当时在干嘛?梁明观说,妻子分娩时自己正在水下指导新兵训练发射鱼水雷。
见记者脸上写满了感动,梁明观笑了笑说:“像我这样的憾事算不得什么,比这更大的憾事在艇上还有很多很多。”梁明观告诉记者,今年7月,在执行水下巡逻任务时,二级士官尹岩章父亲发生意外去世了,等他返航靠岸才知道,再也见不到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父亲。尹岩章把悲痛悄悄地埋藏在心底,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很快又投入到了新的训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