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有关江西“宜黄事件”中被免职官员悄然复出的消息在网上流传,称“宜黄前县委书记邱建国将出任抚州金巢管委会主任,宜黄前县长苏建国任抚州市公路局局长”。抚州市公路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苏建国履新消息属实。对邱建国的职务,当地工作人员以“自己是新来的”为由未予确认。
问题官员的每一次复出,都会伴随舆论的一番“激动”,这次也不例外。网民纷纷谴责,这是“挪个窝”来糊弄舆论;媒体发表评论,这是虚头虚脑的“假问责”。有人进而联想起以往一桩桩、一件件、一回回,那些被处理的官员是如何“休了个带薪假期”就重新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岗位的,并由此否定当下官场的问责运作。
从最善意角度出发来讲,这次宜黄的两个官员复出,倒也有其缘由:一来我们对官员素来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只要还没到犯罪入狱的程度,总会找一个岗位来安排;二来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潜台词则是,一年后上岗再就业,是符合规定的。从去年10月宜黄事件问责到今天,刚好一年,重新上岗,倒也不足为奇。
这事儿被揪出来,最大的意义是,暴露了当下官场处理官员问责官员,存在制度和操作上漏洞:按照官场内部逻辑,似乎也解释得通;按照民众理解的逻辑,则解释不通。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处理官员时,“伪豪爽”;安排复出时,“装糊涂”;给老百姓留下的印象就是,疑似“假问责”。这是当下官员问责上的通病。
公共事件发生后,官员深谙舆论监督之道,为了暂时从舆论漩涡中走出来,往往态度很“豪爽”——严肃处理、一查到底、就地免职……先给老百姓吃上定心丸。等风头过了,那些“受到委屈”甚至做了替罪羊的官员总要讨个“交代”,于是有的匆匆被安排上岗再就业,为了避免舆论喋喋不休,几乎都会选择“冷处理”,不发公告,尽量低调,偶尔被“好事儿”的网民揪出来暴露出来,便会引发舆论更强烈的反弹。
这已打了一个“死结”,反过来导致恶性循环:民众更见不得官员的复出,既然有人“隐性复出”“超速复出”“带病复出”,那我就干脆反对所有复出;官员更加躲躲藏藏,什么信息也不向民众交代,比如宜黄事件当初立案调察邱、苏两官员,结果如何,怎么结案,统统模糊化……依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就是要通过制度完善,公正透明的执行,造就一种官员“有责任要承担,付出代价之后能被公平对待”的担责架构。但由于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不管是否符合规定,老百姓都会觉得,被愚弄被忽悠了。
在这个问题上,民众心理受伤,问责制度受伤,公权威信受伤……鼓励干部改正错误的机制,被虚置悬空;只有个别有私心的官员,浑水摸鱼占了大便宜。走出这个循环漩涡,根源还在于严格落实现有问责制度:所有的“严肃处理”,要给出经得住考验的交代;所有被处理的官员,是退出还是复出,都要有一套透明而且严格的“考核结论”,并且明令要求所有复出官员都要先公示……问题官员“干干净净”地复出,是对受伤害的民众负责,是对官员奖惩体制负责,也是对每一个官员负责。(特约评论员 毕诗成)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