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城市控制PM2.5,很难有好效果了”
除上面两只“拦路虎”外,邵敏教授还说,PM2.5的远距离输送和转化特点,决定了“打击”它无法再靠一个城市单打独斗。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如何保证你的“邻居们”在GDP与环境治理之间取舍得宜,“也将是一个不太容易的课题。”
邵敏教授介绍,PM2.5在环境影响上,除了形成灰霾、有毒有害外,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相互影响也非常明显。
“PM2.5的一大特征是可以远距离输送,因为粒径小了,在空气中待的时间更长。由此造成其不再是单独某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跨越城市、跨省际、甚至跨越国家边界的区域性问题。”
近期对PM2.5的报道证实了这一点,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往往一个城市遭遇灰霾天气,该区域内的城市群也被“一网打尽”。
“这意味着,单个城市去控制PM2.5,很难有好效果了。”邵敏教授告诉记者。他和张远航教授都表示,要对付这个区域城市“群发”的污染症候,空气质量相互影响的区域内的行政单位,“必须树立区域视野、多城行动的协作机制”。
据张世秋所长介绍,目前,这套区域协调机制是通过区域间共同制定一个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来推动区域内建立统一监测、统一标准、统一法规、统一考核、统一监管、统一规划的‘六个统一’管理支撑体系。
但仍有公众质疑:如果你的“邻居”只顾GDP,不顾环境怎么办?
“国际机构和国内研究人员的研究都表明,不限于PM2.5,各种空气污染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总体来看,各种空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8%左右。”张世秋所长告诉记者,“因此,适度的‘环保投资’不能简单看成是社会的‘成本’,而是规避当前和未来GDP损害的必要手段之一。”
“再一点,当环境的污染切实影响到人的健康状况时,就不能仅仅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考虑成本了,还应该关注人。毕竟,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众的福利。”张世秋强调,要么政府今天花费一定的财力、物力去治理PM2.5,要么就得从未来的公共开支中“透支”相当大的部分,来弥补今天的损失。
“PM2.5环境标准的执行,需要基础研究工作和决策管理之间非常有力的协调。”邵敏教授最后强调,“希望大家都来关注,看‘十二五’之后,对PM2.5的控制是否会收到较好的环境改善效果。”本报记者 王梦婕 实习生 张鹏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