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人民网:PM2.5不仅用来公布 更应是“一种引领”

2011年12月08日 11:49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2月6日零时,《环境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结束,1500多条意见普遍赞成将颗粒物(PM2.5)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标准。这样的意见,与公众的感受也是一致的。前几日,北京再次遭遇雾霾的狙击。

  标准很重要。近日,网上有一组广为流传的半月以来北京空气质量对比图:12月4日空气质量为“良”,照片中却已显示模糊一片了。相信,在这样“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气进行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对身体会有害无益。如果采用更严格的标准,或许会是“中度污染”甚至“重度污染”,至少能让公众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对于环境污染问题采取更有效的对策。

  不过,即便是二次征求意见的环境质量标准也得来不易。在北京气象局和美国大使馆关于北京空气指数的“不同意见”引起关注之后,公众以自身的感受,得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无异于一堂环境质量标准的普及课,之后,PM10、PM2.5等专业词汇,和CPI、GDP等一样,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在这样的情况下,标准的修订,虽给人“倒逼出来”的感觉,但也无疑是尊重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尊重主流民意的体现。

  不过,修订标准只是开始。更何况,按标准测出的数值、得出的结论,不仅仅是用来“公布”的。即使每天公布检测的数据,即使每天的结论都让人不容乐观,标准也只是一个数字或是一个概念。如果不能从标准的制定出发,全面地思考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主动承担标准带来的压力,标准也将失去意义。正如专家所说,标准应该是“一种引领”。

  除了更新标准,相关机构和部门能做的还有很多。为改善糟糕的空气质量,英国政府于1956年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甚至在1995年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从新车必须加装催化剂到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在社会管理者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而加拿大、美国、韩国等国家,也有关于清洁空气保护的相应立法。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公众对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要求,各级政府能做的还有很多。

  而另一方面,标准提高了,每天公布的空气状况可能会从“良”变成“污染”,可能更加符合公众的感受,也更容易遭来骂声。对于这样的污染体验,如果一直停留在“骂”上,除了形成舆论压力,最终造成“舆论疲劳”之外,恐怕也于事无补。提高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警示公众,空气的污染中,也有你我的一份“贡献”。

  在这样的情况下,环境质量标准的提升,也应该促成我们每个人环保意识的提升。仅仅是牢骚、抱怨,恐怕只是徒增烦恼、于事无补,更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可做的,或许都只是小事,少开一天车,多坐坐地铁公交,但正如污染分散在千万人的生活方式之中一样,环境的改善,同样需要汇集这样的点滴之力。

  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是好事;环境知识的普及,也很重要。但更好、更重要的是,从社会管理者到社会的每个成员,在不断提高环保意识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实践环保理念,这是关系到现在和未来的“天大的小事”。金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