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民生亮点:积极而为量力而行

2011年12月16日 05:2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惠民生,就是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会议精神怎么理解?明年蓝图如何描绘?

  【就业·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积极政策给力就业

  本报记者 白天亮 黄碧梅

  “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被视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致力改善民生的亮点。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就是提高中产阶级的比重,是社会结构优化的标志,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

  “扩中”,离不开“提低”与“控高”。今年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3500元,纳税人数由现在的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广大中等与低收入者个税获得减免。

  郑功成认为,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初次分配领域,要确保工资正常增长,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再分配领域,加强税制改革和提高保障水平,也是提高国民收入,减少生活成本的有效途径。

  时至年终,虽然GDP增速有所下降,但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就业延续了年初以来的稳健势头。城镇新增就业在9月底达到994万人,提前完成全年900万人的目标。有专家预测,今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突破1200万人。

  明年就业形势将是怎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就业压力持续存在,但是,对整体的就业走势,还应充满信心。政策会继续“给力”就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扶助,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从这些要求不难看出,就业优先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将有力地推动就业。

  【物价·房价】

  物价房价涨幅回落

  宏观调控不能动摇

  本报记者 丁汀 王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专家指出,今年的努力成效初显:进入11月,物价水平涨幅回落。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2%,环比下降0.2%,同比涨幅比10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

  到9月份,我国已有27个省区市建立并启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国务院确定的到年底全部建立这一联动机制的目标,预计可如期完成。

  应当看到,尽管当前物价涨幅回落,但基数依然偏高,上涨压力犹存。对此,会议提出了“控物价”的要求,明年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

  在房地产市场调控领域,会议指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011,一手抓调控,一手抓保障。截至10月底,保障房开工1000万套目标已经实现。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稳中有降,出现拐点迹象,房地产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认为,使房价反弹的因素依然存在,住房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深化。

  2012年的中国楼市,调控和变革仍将继续。此时提出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恰逢其时。会议指出,要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有利于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遏制投机、鼓励自住型需求,强化住房的居住属性。

  【保障·扶贫】

  养老保险全面覆盖

  扶贫资金将增两成

  本报记者 商 旸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好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明年是社保体系建设的关键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

  更多的人将从社会保障和扶贫工作中获得实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扩大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据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日前透露,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均有望在明年实现全国覆盖。  

  今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将扩至约1.28亿人。

  郑功成认为,今年扶贫工作会议提升了扶贫标准,这意味着有更多低收入人群被纳入国家扶持与救助的范围,城乡分割的社会救助制度将从此趋向一体化。因此,明年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增加社会救助的力度,对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开发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保障与扶持水平也在同步提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扶贫投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明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幅将达20%以上。

  郑功成认为,要实现社保和扶贫的持续发展,首先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中央财政要承担起责任。此外,相关管理体制改革要跟上,必须理顺目前部门分割、中央与地方协调性不够的体制性障碍。

  【医疗·教育】

  公立医院改革提速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李红梅 赵婀娜 蒋云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全科医生培养。

  中科院院士曾益新认为,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最主要的就是进行公立医院改革、培养全科医生。此外,如果同时能健全全民基本医保制度,进一步提高医保补助标准,将能增强百姓抗击疾病风险的能力。

  同时,在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政府将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2011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之年。如今,基层医改已取得相当成效: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全国70%的地区拥有达标的县、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实施范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评价,“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到的几个问题都很重要。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教育投入问题能成为会议的关切,这显示了中央的决心。”

  2011年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开局之年。纲要指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2012年达到4%。

  明年就是4%的落实之年,纲要的落实将进一步深入,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将稳步推进,教师的职业标准已然确定,明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将进一步提高……

  【会议亮点】

  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

  要坚持求真务实,厉行勤俭节约,把有限资源和财力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

  【会议要点】

  教育 要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

  就业 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扶助,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保障 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和救助机制

  农民工 要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在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

  医改 要继续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全科医生培养

  住房 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社会管理 要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项部署,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监管,强化社会监督,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网友观点】

  @xsffxs:跨越陷阱,让中等收入者变多。新提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上来。首次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是好事,同时也别忘了低等收入者和贫困者。

  @人民网淡蓝:【经济定调稳中求进 愿民众诉求可期】为期三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定下了稳中求进的调子。民众关心的不仅是明年的定调是什么,更是定调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每一年的定调都透露着希望,就怕在具体执行中因各种因素出现偏离。民众诉求很简单,那就是鼓一点的钱袋子、买得起的房子和吃得起的猪肉。

  @任毅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房产调控不动摇 促房价合理回归】微评:这次中央提出房价合理回归,这是一个信号。说明只有消除房地产暴利,降到合理价格才是硬道理。这次彻底打消了某些人放松调控的念头,让房地产商傻了眼,给百姓再次吃了定心丸。

  ——摘编自人民微博

  本版制图:蔡华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巫峰】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