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二炮4支导弹旅全方位突击 打响信息化“导弹战”

2011年12月16日 08:4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紧急拉动(张洪亮摄)
紧急拉动(张洪亮摄)

 

  这是一支神秘之师,她藏身在中国陆地的深山峡谷和大漠戈壁

  这是一支威武之师,她掌握现代化高技术战争克敌制胜的钥匙

  这是一柄斩妖之剑,她肩负着对侵略者以致命回击的神圣使命

  这是一块和平之盾,她保卫着祖国的安全维护着全世界的和平

  “在大漠深山,在战争前沿,我们是英雄的火箭军团,不要以为我们沉默无语,我们要吼一声就威震长天!大国的象征,民族的尊严,只要祖国一声召唤,我们就会伸出无情的铁拳……”

  伴随着威武雄壮的歌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已经走过了45年的辉煌历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从诞生之日起,就为共和国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和平盾牌!

  从戈壁高原到塞外山谷,从深山密林到荒野大漠,如今,一支支导弹劲旅征战南北,游弋东西,在一次次锤炼中羽翼更丰

  全域机动,长空利剑驰骋大江南北

  【镜头】

  秋冬季节,第二炮兵组织某基地相距几千里的4支导弹旅异地一令、“神剑”合璧,在南北跨越近万里的“战场”上,千人百车纵横驰骋,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打响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导弹战”。

  要赢得现代战争的主动权,战略导弹部队不仅要具备“定点发射”、“单向打击”能力,更要锤炼“全方位突击”、“全疆域作战”硬功,真正实现多域机动、多重作战。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第二炮兵始终坚持“动中建、动中练、动中提高战斗力”,把部队“赶”出营区、“逼”进荒野、“挺”上高原,常年转战南北,游弋东西,围绕提升全疆域作战能力展开深入研究和专攻精练,在一次次摔打锤炼中历练腾飞之意。

  现代战争瞬息万变,“动”起来是全疆域作战的首要条件。各级训练部门组织精锐力量对全国各地的道路、桥梁、涵洞等交通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制订了道路抢修、多路开进、战术迂回等数十种方案预案,实现“要素精确到点、任务具体到人、时限具体到分”。

  导弹武器装备昂贵“娇气”,要想全疆域作战必先“全方位适应”。官兵驾驭战车长剑穿林海、钻山谷、上高原、走戈壁,转战南疆北国,上万组数据精确分析导弹武器装备不同地域环境下参数、性能等的变化,一系列装备改进调整措施增强了武器装备在各种条件下的“免疫力”和“适应力”。

  在炙热如火的南方,官兵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进行实装操作,在哈气成冰的寒区,他们在茫茫雪野上进行发射训练,经过一轮轮针对性试验和适应性训练,取得高温、低温、雨天、大风等各种复杂困难环境下的导弹发射数据,“寒区可砺剑,热区能点兵”的目标成为现实。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打磨,我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蓝军”初具规模,逐渐成为锤炼导弹劲旅的“砺剑石”

  蓝军出击,多维对抗激起惊雷阵阵

  【镜头】

  某导弹旅平时训练有素,但首次与信息化“蓝军”过招,却连连受挫。

  “红军”导弹刚刚起竖,“蓝军”出其不意火力打击和网络攻击,迫使他们赶紧转场待机;正当“红军”运用指挥网络报告战场态势之时,“蓝军” 又对截获的“红军”信息指令进行“加工”,然后继续传给“红军”,让对手跟着自己的指挥棒走……

  “蓝军”一次次运用狠招毒招,给“红军”官兵上了一堂精彩的现代战争“大课”,同时还催生了一批信息化条件下的新战法。

  这支年轻的“信息化蓝军”,是为适应战略导弹部队一体化实兵演练的需求组建的。他们逐步担负起了模拟未来信息化战场,对“红军”导弹部队实施精确打击、侦察监视、电子干扰等多种作战任务,通过综合运用各种对抗手段,与演练对象进行近似实战的模拟对抗,以检验和提高导弹部队的整体实战能力。

  这支让“红军”吃尽苦头的“蓝军”,是由第二炮兵某合同训练基地的一群年轻人组成的。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7岁,全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一半以上有导弹部队任职经历,个个都熟悉外军,均获第二炮兵导调员“资格认证”。他们穿着特别的迷彩服,佩戴着独特的标识牌,不仅外观特殊,使用的装备更特殊:驾驭的是先进的电子、雷达等战场环境模拟车,操作的是精确指导武器模拟系统。

  为了让这支“蓝军”形神兼备,这群年轻人按照逼真模拟、有效对抗的原则,认真研究信息对抗的方式方法;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建起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现代战场网络,使信息控制能力“纵观战役战术层次、横跨演习要素全程”;制定“蓝军”指挥程序、演练裁决规则和信息化战场自动评估系统,使演练评估裁决更加客观科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金志】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