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船的秘密武器
这是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满足深海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调查研究需求的现代化海洋科考船,具备开展近海和远洋的海洋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深海极端环境等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取样和现场分析的能力,将成为一个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
“这艘船配置由主吊/折臂吊、门架、绞车系统等组成的先进甲板作业设备,以及主要由深水多波束系统、浅地层剖面仪、超短基线水下声学定位系统、走航式ADCP、单波束万米测深仪及分裂波束系统等组成的国际一流的船载调查设备。”张海生说。
科考船采用两套全回转舵桨电力推进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及综合导航定位系统,设计排水量约4400吨,续航力为12000海里(船上定员65人,其中船员20人,科学家45人),自持力为60天;船上设有干性实验室、湿性实验室和数据处理中心等,实验室总面积约510平方米。后甲板露天作业区面积约430平方米,配有相关的大型仪器设备和各种绞车。
科考船一共8层,从上至下有罗经甲板、驾驶甲板、登艇甲板、艇甲板、艏楼甲板、上甲板、下甲板以及舱室内底层,单层最大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科考实验室以及作业甲板都布置在上甲板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艘综合考察船,所配备的高科技设备与技术国际领先,其中地震及一些地球物理设备,大洋一号目前都不具备,某种程度上说比大洋一号还牛。
“这些设备中,最贵的就是一套多波束海底探测系统,包括海底成像系统、浅地层剖面仪和旁侧声纳系统等高科技水声探测设备,可以对海底地形地貌等做全面勘探。”张海生说。
“大洋一号能做的我们都能做。另外,大洋一号相对比较老了,所载船员60多人,而我们这艘科考船船员20人,足够了,这是因为新造的科考船智能化程度更高了。”张海生说。
与一般科考船侧重考察某一领域不同,这艘科考船可对油气资源、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多方面进行考察。
“总之,这艘船不是在家门口干活,而是要到远海、大洋去。当然,一些设备的添加将一步一步来,目前先解决急需的环境调查,至于大家关心的“ROV”等机器人、深潜器,我们目前有这个功能,但具体要在今后二期予以考虑添加。”张海生说。
造船时间预计两年,届时科考船将集中在印度洋海域活动,另外还将在大西洋、南海等海域作业。
我国现有的科考船
我国现有十几艘科考船,多数都是“海洋六号”之类的专业勘探船,比较著名、大家也比较熟悉的科考船有三艘,一是已连续三次环球科考的“大洋一号”,二是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三是上个月刚刚下水的“科学号”。
大洋一号:“大洋一号”是一艘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1994年7月,由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经初步改装后,更名为“大洋一号”。2005年4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起航,首次沿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球科考,总航程约6万公里,总耗时300天。“大洋一号”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可以勘探的最深区域达5000多米。又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实时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可以在海底“走马观花”,并可根据需要随时抓取海底表面上的矿物样品和保真采集海底水样。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
雪龙号: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于1993年从乌克兰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然后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估计现价应在7亿人民币左右。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雪龙号”已先后14次赴南极、4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雪龙号“轻松”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北纬85度25分。“雪龙号”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科学号:2011年11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打造、我国最先进的综合海洋科考船“科学号”在武昌顺利下水。这艘造价5.5亿元的科考船明年年中正式交付,将是我国未来20年海洋科考主力船。船长99.5米、宽17.8米、深8.9米,排水量约4600吨。在12节航速下,续航力15000海里,最大航速可达15节。在海上自给自足可航行60天。船上配有先进的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系统,能够抵御12级大风。装配的升降鳍板、侧推加盖及翻转机等设备,均为国内首创。“科学号”将重点用于西太平洋及周边海域科考,可为我国提供海洋地质、生物与生态、大气等综合科学考察信息。这艘先进的科考船,与发达国家已建和将建的科考船处于同等水平,今后将成为我国深海远洋科考探测研究平台。(记者 叶玉跃 通讯员 孙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