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蒿口村西岗安置点,将安置396户移民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共同的使命走到一起,被置于各种矛盾的漩涡;
他们大多很平凡,却做着“天大的事”,干的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
他们将自己的工作生活形象地比喻为“5+2”、“白+黑”、“夜总会”;
他们不分职位大小、男女长幼、学历高低,都有着共同的称谓:移民干部。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工作即将基本结束之际,记者走近这个多达7100余人的群体。
一则日记 勾勒忙碌身影
2011年8月30日,丹江口库区的普通一天,郧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陈志刚,写下这样一则日记:
早上5时30分起床。洗漱完毕,满是歉意地看了看还在熟睡中的儿子,匆匆离开了家。
街上小吃店还没开门。每天早饭前到每个工地查看一下移民建房情况,已成了我的习惯。6时20分,来到红桥村移民安置点。红桥村移民31户,是我联系的一个村。红桥村工地上施工机械的轰鸣彻夜未停。
正给迁安理事会理事长肖光日交代有关事项,镇党委书记雷正金打来电话:“百草坡移民安置点有情况,速去处理。”
7时50分,刚协调完百草坡安置点纠纷,和谐小区移民安置点项目经理打来电话:“工地停水,无法施工。”我立刻赶到和谐小区……
协调好这些事,肚子已饿得咕咕叫。我买了一碗方便面,正吃着,四标段经理打电话,要求协调施工作业通道和材料厂……
10时许,县移民指挥部通知:县领导下午到城关镇调研移民点建设情况,要听汇报。我立马又赶到镇政府汇报安排相关事宜……
晚9时30分,我回到家,疲惫地倒在沙发上。空荡冷清的家让我突然想起,今天是儿子去天津南开大学上学的日子。我没时间送他,连临行前的嘱咐都没来得及说,顿生伤感。回想起移民工作两年来,移民的无私奉献、自己所受的埋怨和付出等,一时思绪万千……
这则普通的日记,勾勒的却是整个库区所有移民干部忙碌的身影:凌晨在家人的熟睡中轻轻离去,深夜在家人的熟睡中悄悄归来,其间的十几个小时,不是辗转于移民家中,就是奔波在各个矛盾现场。
48岁的邓兴忠现任郧县移民局局长,之前当过老师、乡镇干部、县委办副主任、物价局局长、审计局局长。多个岗位的磨砺,让他对许多工作驾轻就熟,但移民工作却常常令他焦头烂额。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加上四处奔波、日晒雨淋,如今的他脸庞黝黑、身材瘦弱、衣着朴素,常常让移民们对他的局长身份产生怀疑。
南水北调二期工程,湖北移民人数达18万人,占库区移民总数的近一半。
“3年动迁18万人,日均动迁160人,迁移一户人家需要一辆大卡车。移民的工作量,想一想就出冷汗。”早在去年6月的移民工作专题会议上,十堰市委书记陈天会就直陈移民任务的艰巨。
“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要致富。”这是党和国家对移民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所有移民干部的使命担当。
随着南水北调两期工程的实施,靠近城镇、国道、海拔172米以下的大片好田好地被水淹没,留下的是偏远的高山和坡地,造成人与山争地的局面。仅郧县63个移民安置点,就须开挖土石方9000多万方,相当于搬走30多座大山。郧县印发的各种移民搬迁方案和资料,摞起来足有9米多高。
2010年1月10日,湖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工作会议召开,库区吹响了移民搬迁总动员的号角。
“所有移民搬迁工作必须在2011年12月20日之前完成,这是个死杠杠,没有任何条件可讲。”邓兴忠说,“两年来,我们移民干部的工作常态是‘5+2’、‘白加黑’、‘夜总会’。所谓‘5+2’,就是5个工作日加2个双休日;‘白+黑’指白天、晚上连轴转;‘夜总会’的意思是经常在夜里开会。”
据统计,二期移民动迁以来,先后有5名移民干部倒在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