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纪事:村民称会爱上新家(图)(2)

2011年12月21日 09:26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丹江马家岗村的刘忠有、乔金芝老两口在住了20年的老屋门前留影
丹江马家岗村的刘忠有、乔金芝老两口在住了20年的老屋门前留影

  一曲离歌 唱出移民的胸怀

  11月21日上午,郧县谭家湾镇十方院村村委会人头攒动。这天是第二批127户内安移民抓阄分房的日子。离此不远的一处山头上,新建的移民新村正在进行最后的施工。这里将是谭家湾镇244户809名内安移民的新家园。

  为了能赶在12月20日前完成库区所有移民的搬迁工作,房子竣工一批,移民就搬迁一批。房子是统一规划,统一新建的,房型、朝向及面积完全一致。因此,抓到的是多少号,对移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抓阄的,抓完阄的,等待抓阄的,他们脸上的表情都很复杂,既有即将喜迁新房的愉悦,又有永别家园的痛苦和矛盾。

  十方院村四组组长马兴有抓完阄后,他没有马上去看自己的新房,而是一个人在抓阄室的长椅上独坐了许久,直到记者找到他时,他才从个人的情绪中抽离。

  从1990年第一次移民大型实物指标调查至今,库区的水位涨涨落落,搬迁的风声年年在传,许多村民在等待和煎熬中老去,路不敢修,房不敢建,只等着国家那一声搬迁令下。这一等就是20年。“如今终于要搬迁了,心里却不知道是啥滋味。”马兴有抹了一把脸。

  已经搬迁新居的陈学磊父子同样说不清滋味。

  10月2日,陈学磊和父亲陈科林是十方院村第一批搬迁的移民。

  家里的东西早就打包好了,猪牛鸡羊早就提前变卖了。

  政府给补贴了500元搬家费,可他和父亲却选择了“蚂蚁搬家”方式:不请车,不雇人,几里的山路,今天背一包,明天挑一担。

  “倒不是为了省这500块钱,搬得快老房子也扒得快。”陈科林父子以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家最后的眷恋。

  一个星期后,老房子里空空如也,陈学磊的心也变得空空落落的。

  扒房那一天,他和父亲回到村里,为“家”作最后的送行。尘土飞扬间,老房子转眼成废墟,连同20多年一个个平淡无奇、却又历历在目的日子,一同灰飞烟灭。

  父子俩哭了,眼泪稀里哗啦。

  相较于内安移民,在情感上更难接受的是外迁移民。

  2010年4月30日凌晨3时,浓浓的夜色中,群山沉寂。郧县安阳镇鱼嘴村开始喧闹起来,这一天是他们离开故土,前往襄北农场移民新家的日子。

  天亮了,鱼嘴村已人去村空,只留下几只无法带离的狗,朝着主人离去的方向苍凉地吠叫。

  崌峪小学的操场上,锣鼓喧天,一场热烈而隆重的欢送仪式在晨风中举行。村外的公路上,大客车、救护车、大货车等摆成数公里的长龙,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感伤。

  两大工程,移民大省,这是何其熟悉的场景。半个多世纪以来,百万移民就是这样一次次踏上迁徙的征程。

  1万多台次车辆,850万公里,这是库区湖北76652名移民在短短一年间所走过的漫漫征程。平均每天搬迁237人,搬迁工作强度超三峡工程。

  欢送的筵席摆过了,临上车了,一位70多岁的太婆突然抱住篮球架号啕痛哭:“我这一走肯定以后再也回不来了,我的亲人以后肯定也见不到了……”在移民干部的劝说下,半个小时后,老人抹了一把老泪,自觉地站到了移民队列。

  长长的车队出发了,带着行囊,捎上家乡的一捧故土,无言地告别。

  “南水北调,119个批次、7万余移民外迁,每一次的送行场景,都是一次对心灵的震撼,对灵魂的洗礼。”丹江口市移民局局长刘甲顺、郧县移民局局长邓兴忠两人的感受惊人地一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慧】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