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医疗队在津巴布韦架设友谊桥梁

2011年12月23日 17: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哈拉雷12月23日电 题:中国医疗队在津巴布韦架设友谊桥梁

  中新社记者 应妮

  工作之余,汪金荣最思念的是他5个月的儿子,因为他们相隔不只千里。

  作为中国政府援助津巴布韦第12批医疗队成员,汪金荣等10名医生今年1月从湖南来到哈拉雷,他们当中有博士有教授,都是各自医院的骨干。而在津两年工作期内,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医疗资源匮乏、体力透支,更多的将是来自心理上的压力……

  津巴布韦位于南部非洲,是非洲大陆艾滋病的高发区域。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5年的统计,津巴布韦有五分之一人群感染艾滋病。因为不具备微创条件,这里几乎所有手术都是开放式,用针用线是必须的,因而医生在手术时被针刺破手指之类的事是家常便饭,在别的地方或许没有什么,在这里就可能成为问题。

  汪医生告诉记者,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津巴布韦政府不允许随意检查病人是否携带艾滋病毒,只有医生在手术中遇到被刺破情况才可以申请检查这个病人。这也就意味着,在第一时间医生不知道是否可能感染艾滋,对此,医生们的做法是马上吃预防艾滋病的药物。

  “预防艾滋病的药副作用非常大,吃完头晕脚软,恶心想吐,根本没法工作”,汪医生说,他在之前的一例前列腺手术中不慎刺破自己的手,当即吃药。幸运的是在随后检查中,这位75岁的老人并未携带艾滋病毒。

  而另一位骨科的周医生就没有这么幸运。今年5月他在为一位肱骨干骨折病人用钢板固定时意外受伤,随后检测出这名病人艾滋病毒呈阳性。预防艾滋病的药物要吃28天,检测是否感染的窗口期为3个月到6个月,所幸两次检查显示周医生尚未感染,“坦白说,这半年多来的心理压力真的非常大”,记者面前的周医生略带愁容,看起来无论是心情还是身体都未走出事件阴云中走出。

  麻醉科的张宇是最年轻的一位,生于1979年12月,来之前刚结婚,这意味着他两年之后才可以满足老人含饴弄孙的强烈要求。和张宇同一个科室的还有41岁的陈满红,这一批医生中的唯一女性。对于麻醉科而言没有艾滋之虞,记者原以为会好过一些,但事实远不是如此。

  “这里采用的高流量吸入式麻醉在中国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不用了,因为这种方法不好控制用量,同时麻醉药也会弥散在整个手术室,我们也会吸入,长期能造成肝脏损伤”,陈满红说。

  据张宇介绍,他们来这里之后积极开展新技术,弥补当地空白。一个是开采臂丛神经组织的麻醉,即所谓局部麻醉,“这里麻醉方式比较单一,连骨折手术都是全麻,容易形成窒息;对于局麻的用量、神经位置、穿刺部位等由于人种不同而有所不同,现在已经成功进行了十余例。”此外,他们建议麻醉科第一时间介入新生儿的心肺复苏,以及采用低流量麻醉吸入方式。

  给汪医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病人们康复的笑容,“当地人很淳朴,他们会不断说‘中国医生真棒!’这里没有医患纠纷,他们非常信任中国医生”,这样的时刻他总是很有成就感。临来的时候,汪金荣的妻子刚怀孕2个月。现在儿子已经快5个月,小名叫“津津”,为的就是纪念这段援助经历。

  医疗队队长肖湘成表示,队员们意识到自己是中国医疗技术和两国友好的使者,也是津巴布韦人民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桥梁。

  据不完全统计,自1963年起,中国持续向非洲派遣医疗队,共向46个非洲国家派出过1.8万人次援外医疗队员,累计治疗患者2亿多人次,并为非洲培训数万名医疗技术人员。目前有一千多名中国医疗队队员在41个非洲国家提供医疗服务。(完)

分享按钮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