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药销毁,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危职业。初冬时节,记者踏访皖东,走近这支“坐在火山口上”“与死神打交道”的拆弹部队——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退役航弹处理站。
34年来,他们默默战斗在没有战争的硝烟中,安全接收和销毁退役航空弹药6万多吨,成功排除危险炮(炸)弹数百万枚(颗),上千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创造了一个个销毁奇迹,把大爱写在生死线上。
该站先后10余次被总部、空军表彰为先进单位标兵,2011年4月空军党委给该站记集体二等功。
每次排除险情都与死神过招
这是一次野外弹药集中销毁。操作员王代进按下起爆按钮已30分钟,堆满弹药的销毁坑仍无动静。现场总指挥丁军二话没说,穿上防爆服,把战友留在掩体里,只身前往排故。
突然,弹药堆冒起一股浓烟。他感觉不妙,转身回跑几十米后急忙扑倒。刹那间,一声巨响,火光冲天,地颤山摇,无数弹片呼啸飞过……
像这样“死里逃生”的经历,对常年外出排弹的官兵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那一年,空军在西北某地组织实弹投射演练,一颗空地导弹投射后失控,落在某卫星发射基地公路旁摔成几段。
由于该型导弹战斗部结构复杂,无法拆卸、搬运,只可原地炸毁。但几百公斤高性能炸药爆炸的冲击波,足以摧毁基地公路旁的输电线路。
这时,时任站长邓振礼临危受命。经过一番精心测试和计算,并对导弹性能状态进行全方位评估,一套最佳排弹方案很快出炉,压沙、筑墙、接线……导弹如期引爆。
2005年8月,某场站处理大量事故遗留弹药时,出现了一个“哑炮”。
现任所长、时任站长的乔治军立即赶赴现场。当他爬到未爆弹坑时,发现周围泥土已松动,凭经验判断,埋在土里的引信可能已经打开,只要稍稍碰它一下,就会立即引爆。
他用衣服擦去额头的汗珠,屏住呼吸,蹲在坑边用手一点一点将松士移去。1小时、2小时……8小时,起爆体终于被移出,此时乔治军却累倒在弹坑边。
那年9月,在空军某靶场进行TNT装药性能试验中,首次出现一颗几千公斤未爆弹。工程师王代进接到命令连夜赶赴现场,临走时,他悄悄地把写好的遗书放进抽屉。
排弹前,他把战友们“赶”到安全区,自己像一名考古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地拂去炸弹上的沙士。经过7个小时的艰难挖掘,未爆弹在地下4.7米处现出原形。
“轰——”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剧烈的冲击波被当地有关部门监测为3级地震。当战友们从泥土里把他扶起时,他才知道又闯过了一次鬼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