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期望中,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都将打响这场声势浩大的“PM2.5攻坚战”。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形成了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
耐人寻味的是,随着公众对PM2.5了解的深入,我们发现,PM2.5这个新标准,考验的却是节能减排的老问题。
提及节能减排,在普通民众的认知里,这似乎完全是政府的责任。比如提升产业发展结构、改善技术节能、体制节能以便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等等,这些“宏大”的命题普通民众是无法解决的,只能交给政府部门去推动。诚然,PM2.5的推出,确实是为政府审视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角度,PM2.5背后的减排重任,更加考验政府打造“绿色经济”的能力和智慧。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也让普通民众更加直面环境污染。
目前一个基本共识是,影响空气质量最主要因素是汽车尾气的排放,占60%以上,其次是工地扬尘以及加工企业、燃煤厂排放等等。由于汽车尾气排放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在早高峰和晚高峰时,PM2.5的浓度都是一天当中相对较多的时候。由此可见,“人人是PM2.5污染的受害者,人人也是PM2.5污染的制造者。”这样的陈述并不夸张。
PM2.5被聚焦之初,曾有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舆论焦点不应该只关心运用了何种标准,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控制空气污染。”对此,有人认为这是环保部门在推卸责任。如今,PM2.5基本被全面解析,公众对PM2.5的污染源等都有了比较全面的认知,包括上海等地在内很多地方也都打响了“PM2.5攻坚战”。这时候,每一个人的行动便显得尤为重要。
降低PM2.5不仅需要环保部门建立健全监测体系,更要发动社会单位和市民共同参与减排。节能减排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所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措施,凡成功者,都因为有广大公众积极参与。降低PM2.5,专家已明确指出必须严控机动车污染。而在机动车污染方面,公务车当然应该做好表率,但同时,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盯着公务车,绿色出行,应当成为每一个负责任公民的必须之举。攻坚PM2.5,你我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回头再看对PM2.5的热议到节能减排的回归,不仅考验着政府在环保方面有无“刮骨疗毒”的胆识,也考验着普通民众能否实现环保观念的全新转型。树立环保理念,不应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或者一场短暂的行动,它必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谓予不信,从今天起每个人少开一天车,不妨看一看碧水蓝天离我们会不会更近一些。(陈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