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做好人的成本理应在意
上周,“最美妈妈”吴菊萍再次引发媒体关注。为褒扬吴菊萍见义勇为的善举,其所在公司奖励给她20万元。当有媒体询问这笔钱作何使用时,吴菊萍说:“这笔钱我自己留着用”。对于“最美妈妈”的这一“私心”,舆论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热捧。(1月9日《人民日报》)
长期以来,社会对于好人确实有一种绝对化的要求。正如有声音所说,有这样一种观点根深蒂固:好人就是圣人,应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确实,这种过于严苛、也过于完美的“好人观”,让做好人的成本太高,让好人活得太累,与新形势下的道德现实不相适应。因此,对于“最美妈妈”的“私心”,应该持一种宽容态度。
但还有一种观点却对“最美妈妈”大肆追捧,给其贴上了若干道德标签,认为吴菊萍的“私心”更具有真实美。真有必要夸大“最美妈妈”的“私心”吗?
道德存在三种层次。最高者是大德,也就是遇见难者、弱者伸手相助,吴菊萍伸手救童,就是大德的体现;中间层次是恪守人的基本底线,也就是做人不骗不欺不诈;低层次则是那些尔虞我诈、坏事做尽之辈。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对于好人确实存在一种“高大全”的倾向,似乎好人就应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应该大公无私、一心为公,个人私利、家庭利益完全不应该考虑。
这种“高大全”的好人观,是一种苛求,为了迎合社会这一心理,许多好人活得很艰难。因其对人性的忽视,过高的门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做好人的成本。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抛却这一绝对化、狭隘化的“好人观”。但不对好人提出“高大全”的要求,容忍好人的“私心”就意味着可以无原则地追捧“私心”吗?
吴菊萍美在救人那一瞬间。既然我们认为不应该用“高大全”的标准要求她,但为什么一边反对,一边又给她贴上“高大全”的标签呢?当把“私心”夸成美德时,那些捐出奖金的人又算什么?这一转变角度也太大了,这会让许多人无所适从,人们甚至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了。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好人观”的弊端,但也要看到,捐出奖金的并不都是迫于社会压力,其中的许多人是出于本性,出于对慈善的认识。否认这一点,同样是一种狭隘、偏激。
应该宽容最美妈妈的“私心”,尊重其个人选择,但不应该对其热捧,没必要夸大“私心”。热捧会给人形成一个错觉,似乎留下奖金是对的,捐出奖金倒成错了。这么做,只会让爱心受伤。(乔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