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汶川震区山洪泥石流短期内根治难度极大
中新网成都1月10日电(王哲)记者从正在召开的四川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了解到,九三学社四川省委集体向大会提交了《近期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防治工作的若干建议》提案,提案称汶川地震灾区山洪泥石流短期内彻底根治难度极大。
据了解,九三学社成员、世界知名的地质专家黄润秋教授等学者,一直关注着四川地质灾害的防治,通过大量的调研与野外实地考察,发现尤其是2010年以来,汶川地震灾区频繁发生的重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有着非同寻常的特点,表现为“三大二难”:
一是规模大。汶川地震后的三年时间里,灾区发生单体规模在10万方以上的特大泥石流灾害达20余起,其中2010年“8•13”、“8•19”期间的绵竹清平文家沟泥石流一次冲出量高达450万方,是原预测规模的12倍;映秀红椿沟爆发的泥石流规模75万方,是原预测的42倍,这样的规模在国内是极为罕见的。
二是泥石流沟道地形坡度大。由于汶川地震灾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巨大的地形高差和急变,形成了区内高山深谷的地貌特征和高陡的斜坡地形。而发生泥石流的沟壑,往往就位于陡峻河谷岸坡两侧的支沟内,使地表降雨易于集中汇流,并导致泥石流大流量、高流速、强冲击的特征。
三是危害和风险大。地震灾区山洪泥石流的危害不仅仅表现为直接摧毁性的破坏,而且往往通过灾害链的形式,导致更为严重的潜在危害。这种灾害链效应通常表现为山上的泥石流下来,阻断沿河公路,入江淤塞河道、雍高水位甚至形成堰塞湖,从而导致次生洪水灾害发生。
四是评价预测难。山洪泥石流灾害就像一只只躲在深山中的老虎,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的地方甚至一般的调查工作和人员难以企及,识别起来难度很大。同时,这类灾害又具有很强的突发性,一旦条件具备,就迅速从高位的源头沿陡峻的沟道窜将出来,形成突发灾害,评价预测难度极大。
五是工程治理难。一方面,由于灾区泥石流物源集中,规模巨大,加上沟谷坡度陡峻,人员和施工机械进入条件差,治理难度极大。另一方面,根据目前的资料评估,震后灾区地质灾害活跃期将持续20-30年的时间,方才能逐渐恢复到震前的水平;在这个期间内,地质灾害的频度也将呈现出以4-5年为一个小周期的逐渐衰减特征。因此,要短期内彻底根治,难度也极大。
九三学社四川省委提出,要尽快编制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中长期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投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后期维护、大力推进灾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建立防灾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以及加强灾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