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看“乌坎事件”:放低姿态一天可化解
村村有本难念的经,村官都有过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的苦恼。
村民对村两委不满意怎么办?问题出在哪儿?
大学生村官眼中的“乌坎事件”
一起看似普通的群众上访事件,何以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一桩本应合情合理的上访诉求,何以升级为阻挠、打砸进村民警和警车的群体性事件?
2011年9月至11月间,一个位于粤东偏远地区的村庄因其内部不断升级的群体矛盾被各路媒体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的一块心病。乌坎村因“乌坎事件”而闻名,网络上关于此事的转发、跟帖数量曾一度接近10万。
旁观者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工作在农村,每天往来于形形色色的人群之间村民、村干部、乡镇领导、县市领导,还有正在和将要在农村投资的老板们,他们常常为招商引资、征地拆迁之类的事儿苦恼不已,又常常忙着在村域经济发展、农村环境整治、村民幸福感提升等问题上苦苦寻找“平衡点”。
无论乌坎村离得有多远,发生在乌坎的事儿就像是大学生村官们的“身边事儿”。在他们看来,用几个“如果”或许就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新型农民”不在乎钱,更在乎“理”
湖南省湘乡市栗山镇西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曹杰曾果断辞去在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当大学生村官,现已留任。
在他的任上,没有少触碰敏感话题。仅“乌坎矛盾”中最突出的土地问题,他就触碰过多次。
“村子要发展,就得有企业进来,企业进来,不可避免要‘腾地’。”近3年,华鑫农业、海龙加工、祥福建材、栗之缘农业等农业项目一一落户西山村,每一件都有小曹的参与。
处理土地问题,小曹秉持的原则是“谨慎、谨慎、再谨慎”,凡重大事件均会召开党员小组组长会议及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协商。即便如此,关于补偿多少、拆迁安置的矛盾纠纷还是层出不穷。
那些态度尤为顽固、又有些不讲道理的村民最不好办,遇到这样的人,小曹只能用“笨办法”一次一次不厌其烦地上门劝导,“多上几次门,态度好点,总能说动的。”
不久前,看到《人民日报》上有关“乌坎事件”的评论,小曹心想,如果乌坎的村干部能更懂现在的“新型农民”,或许事情“不会闹那么大”。
“新型农民”的影子可以从西山村一个顽固的老农民身上看到。老汉因为一个月没有收到订阅的报纸,竟一个人坐上小巴到县信访办把邮政局给告了。小曹当时愣是没看明白,“一个月报纸也就四五期,总共也就五六元钱,老爷子跑一趟县城来回车费就要十几元,自己还要受累,犯得着吗?”
老汉可不这么想,他告诉小曹,自己争的是一个“理”字:“为啥村里其他订报户都按时送到了,唯独少了我家?为啥让邮局补寄给我,他还不乐意?太不讲理了。”
打这事儿以后,小曹办任何事都讲求给村民一个“交代”,“办得成、办不成都给村民一个说法,为啥办不成,说明理由,该道歉的时候就道歉。现在谁家都不差那几个钱,关键你村干部办事儿得‘在理’。”
小曹说,西山村全村近年多个项目征地开发,未发生一例群众上访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