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专家谈南方谈话20年:没闯劲进一步改革更困难(3)
“我们开放的空间还很大”
开放曾经被当做促进改革的比较稳妥的路径。
按照邓小平的思路,对外开放是为了促进对内的改革。经济的发展迟早会触及社会构架方面的问题,这种倒逼机制曾经不断地推进体制的革新。通过开放,比如学习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做法,中国内地在改革上得到了很多借鉴。
现在,吴松营觉得“已经基本没有开放的问题了,剩下的只是改革的问题”。
但曲建在几年前重新提出“以开放促改革”,“因为单一的改革阻力很大,方向也不明确,怎么能在不清晰中寻找方向、怎么调整利益,仍然需要开放,引入竞争者,把国际上好的管理办法引进来,促进国内的改革。”
尽管现在连内陆城市都高度开放了,但曲建认为开放的路子还有很长一段要走,“许多领域,如垄断行业、金融等,都还没有开放。垄断行业的破除,政府职能的转变,我们开放的空间还很大。”
不过,以开放促改革并非按部就班,迟福林认为,“开放促改革是过去20年发展的基本路径,但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中国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大经济体,整个制度安排能不能与中国的开放程度相一致是个问题,比如人民币国际化,就需要利率的市场化。相比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来促进开放更为迫切,有了合理的制度安排才能促进经济上更大的开放,中国才能从全球化经济的参与国转变成为全球化经济的主导国。”
“深圳要在产业上转型升级”
在经济发展上,冯苏宝主张由现在的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型,这是一个目标。
“开放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种逻辑结果。”在冯苏宝看来,开放型经济类似于世界上的自由港制度,在制度安排上实现贸易、金融自由、投资自由、运输自由。
曲建为深圳特区的转型进行了谋划,方向很清晰,“深圳成熟的市场经济至今是内陆城市所羡慕的,下一步它要在产业上实现转型升级,与发达国际经济体同步,在城市功能上向国际化城市看齐,人口管理实现一体化、社会管理实现一元化,一旦完成了这个华丽的转身,它就为内陆城市下一个20年的发展寻找到了途径。”
不过变革依然面临不少困难,迟福林将之称为改革“进入了以协调利益关系为重点的攻坚阶段”。(记者 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