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从“维修性拆除”品出“包庇性严查”

2012年01月30日 10:06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经过持续两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命运。消息爆出后,东城区文化委向北京市文物局递交的事故调查原因称,开发单位考虑到故居房屋腾退后,因陈旧、几经翻建、无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现险情,因此进行了“维修性拆除”。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也表示,拆除是由于建设单位为防止房屋在过节期间出现险情,而提前对房屋进行的“落架维修”,是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1月28日新华网)。

  早在2009年,梁林故居被拆一事就因引起舆论哗然而被职能部门干预叫停;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推动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梁林故居明确列为新发现文物项目;东城区文化委主任李承刚公开表示,在居民腾退完毕后,这个院子将得到最大程度地恢复修缮。如今,面对在春节期间悄然变成一片瓦砾的梁林故居,社会公众出离愤怒,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未经报批擅自拆除梁林故居的行为却未遭任何惩处,相关部门反倒专门为其打造了一个叫作“维修性拆除”的年度新词。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字典里,维修和拆除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这应该是一个常识。另一个简单的常识则是,所谓保护文物绝不是先将真的建筑拆个稀巴烂,然后再在原址修建出一个现代化的假古董。在相关文保部门看来,“最大程度地恢复修缮”居然和“最大程度地拆除损毁”是一个意思,甚至拆除殆尽也可以解释成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不敢想象再这样“保护”下去,子孙后代将来哪还能见到真文物呢,还不都是废墟上的赝品?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梁林故居已经不复存在了,就像梁思成当年竭力维护的北京古城墙已经不复存在了一样。如果在擅自拆个精光之后,再让纳税人出一大笔钱,以“保护”的名义重建梁林故居,除了增加GDP和相关部门的文保拨款,其实毫无意义。梁林故居已经没法“保护”了,接下来梁林故居最大的关注价值其实在于它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榜样”?是被开发商作为成功的榜样大量复制,还是被相关部门作为失职的典型督促履职?某种意义上,梁林故居的后续演绎,将直接影响到其他建筑文物的命运。

  从现在的境况来看,公众没法不感到悲哀。虽然文物法明确规定,文物建筑即便要迁移和拆除,也必须在征得公布政府和上一级文物部门的批准后才能进行;虽然明摆着梁林故居是被拆了,而且是在未曾报批的情况下借着春节悄悄拆了;但是,拆了就拆了,不仅没看到文保部门采取法律行动,甚至连文保部门的愤怒都没见到。面对梁林故居已成一片废墟的惨状,文保部门挤不出一句狠话、一滴眼泪,相反却像开发商的公关经理一样,为其想尽说辞粉饰。于是,相关部门所谓“将要依法进行查处”说辞不能不让人大感怀疑,从“维修性拆除”提法中也许人们会品味出“包庇性严查”的别种意味。(舒圣祥)

【编辑:张尚初】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