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手艺促乡土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资源成致富金矿(4)
“小手艺”成就地方大产业
在让百姓致富的同时,手艺也成为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云南省文化厅产业处处长金强介绍,目前云南已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板块。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销售企业发展到7000多家,涌现出了建水紫陶、鹤庆银器等工艺品牌;建成了鹤庆新华银器村、腾冲荷花玉雕村等一大批专业市场,年销售额超过80亿元;以翡翠制作为特色的珠宝玉石产业更是发展成为一个年销售额在240亿元以上的重要产业。
同样,作为苏绣生产核心基地的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刺绣也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目前,镇湖直接从事刺绣制作的绣娘有8000多人,具有一定规模的刺绣企业有35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还催生了一批包装、运输等相关企业。由于镇湖“绣娘经济”的发展,镇湖的劳动就业率超过95%,刺绣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达75%。刺绣经济的发展壮大,还使得镇湖从过去的“接包”加工刺绣产品转为“发包”给周边乡镇,带动了周围大批农民就业。
与苏绣产业相似,宜兴、扬州、湖州、东海、南京、东阳等地,陶器、瓷器、玉器、云锦、水晶、木雕等传统工艺蓬勃生长于田间乡野,都形成了各自的产业集群,不断强化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在山东,目前已形成18个农村手艺产业特色区域,包括“世界风筝之都”“中国草柳编工艺品出口基地”“中国陶瓷琉璃艺术之乡”“中国草艺品之都”“中国黑陶之都”等。
手艺生产的特点本是“散”,手工艺人、家庭作坊能走到一起,发挥集聚效应,打造支柱产业,各地政府所发挥的引导作用功不可没。
长沙县开福区捞刀河镇沙坪地区是刺绣的重要基地,当地政府统一规划湘绣广场、绣品街,2008年投入45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将湘绣与休闲、旅游业结合,撬动了民间几个亿的投资,形成了很好的集聚效应,带动了4个村3万多人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政府还注入5000万元控股成立湖南沙坪湘绣有限公司,打造出带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潍坊风筝产业的发展,也同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引导密切相关。为促进风筝扎制、木版年画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利用,当地成立了木版年画和潍坊风筝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并依托职业学校办学灵活的特点,设立了年画制作和风筝扎制民间工艺专业,培养人才。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潍坊风筝成为当地的一大产业,具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就有7家。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说,我们应从“富民、育民、安民”的角度来看待手艺产业的积极作用,除有利于传统文化保护、国民素质提升外,这种产业还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对这一产业加以扶持是很明智的。
产业化促进手艺发展
传统手艺走向产业化经营,而产业化经营也给传统手艺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内,一面长40多米、宽4米的精美中国结“墙”格外惹眼。“这是郯城红花乡中国结传统编结技艺与现代创意的完美结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赵屹介绍说。
去年初,包括郯城红花乡中国结艺在内的山东7项农村手艺产业走进了中国美术馆进行实物展览,之后被全部转移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续展,吸引了数万名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
记者在美术馆内看到,虽然是农民的老手艺,做出的却多数是创新的生活产品。柳条制作的时尚灯具,柳条绕成的个性手表、眼镜,风车样式的桐木书架,风筝造型的首饰,品种涉及潍坊杨家埠风筝、年画,临沂柳编,红花乡中国结,曹县桐杨木艺,郓城鄄城土布,巨野农民工笔绘画七大类,既面向当代生活需求,又包含了深刻的手艺情怀,在具有应用价值的同时,体现了传统与当代融合的审美价值。
“我们调研发现,不少传统手艺的传承创新让人惊喜,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带来的活力。”赵屹说。
山东临沂农民的柳编最初只有筐、篮等少量产品,如今这门技艺融入了现代创意,从农用、日用筐篮发展成家居、装饰、文房、园艺、宠物、家具、旅游休闲用品7大类300多个小类万余花色品种。产品不仅进入城市家庭,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士、英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用上了临沂柳编产品。
“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同时,必须不断更新设计,才能力保市场不失。”山东临沂郯城红花乡轩然工艺品厂厂长王廷省说,“创意+传统”让红花乡中国结的市场在城市迅速膨胀。在轩然工艺品厂的一个样品间,三面墙挂满了各式中国结。“我只捡小件的挂,如果全挂出来要有上千个花色。”
湘绣城总经理曾应明认为,使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没有市场的传统工艺技艺,迟早会被淘汰。
近年来,湘绣不仅在刺绣内容上有所变化,而且在功能上也不断探索创新。目前,湘绣产品已经发展到了100多个品种,以刺绣装饰的服装、床上用品、饰品等衍生产品大量出现,赢得了市场认可,也促进了刺绣手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