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卷款跑路”起因何止一个“内控失灵”
一则“中石化一客户经理吴波卷款千万跑路”的消息,让中石化再次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2月1日晚间,中石化作出正式回应,称该员工的确失踪,已就其涉嫌诈骗向公安局报案,希望尽快还原事实真相。(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08版)
故事无新意,形式很给力,一则网帖,引发跟帖无数,真实地表达了众人的立场:一来,垄断企业内部管理的漏洞俨然成就了某些渠道分子“捞钱术”,纠结的民意反弹早就在伺机某个沸点;二来,“不差钱”国企的傲慢与偏见常令公众郁闷,既不能拿起拳头教训,又不能装作麻木不仁——于是,这则新闻就有了多重伟大而微妙的意味——起码,说出来就让人解气。
是非曲直很难一语道清。据说,去年8月26日,中石化集团下属晋中分公司是通过“与吴波有经济往来人员及家属寻找未果”才得知,之后晋中公司在事发后两个月,向公安局报案。那些自称与吴波有经济往来人员,也曾向晋中市榆次区法院起诉所谓“买卖合同纠纷”。——法律途径走了,官司也打了,为何公众还揪住“卷款跑路”的小辫子不放?
其实,公众的价值判断很简单:员工卷款跑路了,公司为何如此“后知后觉”?而假如真的“高度重视”,为何未立马报案,非要等到遥远的“两个月后”?换言之,公众在“卷钱跑路”事件上的义愤填膺,矛头并非指向某个具体的个人,而是对类似国企长期成为“水泼不进、针扎不进”监督盲区的集体控诉。
事实上,由于一些垄断国企或央企缺乏有效监管与约束,大把花钱、可着劲贪污钱的事例早就屡见不鲜了,拿中石化来说,就有“天价吊灯”、“百万酒单”“虚假套现千万”等若干事件可陈。每次事件被曝光后,公众都“积极斗争”一番,正儿八经地和人家商榷诸如“管理漏洞、财务隐晦”等言论,说内控要严格呀要严格,制度要规范呀要规范,信息要公开呀要公开,凡此种种,皆如泥牛入海,一丝涟漪都掀不起。
但问题是,难道监管部门因了久斩不断的垄断利益,就可以坐视个人吞噬国有资产、企业失衡无序,允许其理直气壮地剥夺大多数人的现存利益?——利益冲突无处不在,但只有公益为先,才能激活个人创造力与市场生机,没有这个认识,再多的建言都是妄谈。崔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