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河池信息公开路径或基于理性赌博
2月1日,广西河池市市长在镉污染事发后16天表达了“最真诚地道歉”,对于此前媒体所称的发现污染后河池沉默之说,该市相关领导则表示,河池方面早在19日、20日就对当地民众发布了信息,只不过未对媒体公布。
姑且相信这声迟来了的道歉是“真诚”的,但无论如何,较之污染在龙江河中持续流淌16天的沉重,这声道歉已经显得黯然。更令人五味杂陈的,是河池当地官方对“沉默说”的回应:污染事件中,他们并非没有公开消息,早在当地官网河池网上发布,只是未正面回应媒体;他们也并非没有告知当地公众,只是没涉及沿江的没有发布,派出告知村民的是干部——相对于龙江河镉污染激起的一地惊慌与隐患,真正令人称奇的正是河池当地信息的公开方式。
一起早已经成为公共事件的污染事件,为什么不能正面回应媒体呢?以至于镉污染超标程度也一时云山雾罩。严重的镉污染诚然想起来都令人心悸,也容易催生种种流言,然而经由媒体告知公众龙江河污染的程度,与当地政府治污的进度,不正是消弭民间谣言增强公众抗污信心的最优选择吗?倘若真如此,还需要派出干部挨家挨户去通知吗?这种冷兵器时代的信息传递方式,确实怪异。
考量河池官员于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中的信息公开路径,它或许仍然是基于一种理性的赌博:镉污染事件骤发,至少说明当地治污不力,不仅政府管理者可能因此而被问责,因此整治甚至关闭那些“纳税贡献大”的污染矿企,对当地财税收入也是一种损失。而采取内部通知与解决的方式,虽然看似有着可能败露的赌博风险,但如果污染被短期内控制,则很可能让当地政绩和形象不受损。只不过,决策者没有想到,龙江河镉污染如此积重难返,如意算盘落空。
信息公开有多“理性”与“赌博性”,道歉就会来得有多晚,污染就会多持久地刺痛公众的感观——河池镉污染事件反证出的,正是这样的必然逻辑。为什么一些具备公开必要的重大事件,相关方面总是要遮遮掩掩,不能堂堂正正为外人道?部分官员畸形的政绩观固然难脱其咎,而上升至制度层面,其所指向的却是太极拳式的公共回应问责制。(王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