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环境问题要从复杂性中求共识
江西彭泽核电项目,日前遭到安徽望江县的反对,彭泽与望江仅一江之隔。
彭泽核电站是中国首批内陆核电项目,环评等项目评价报告于去年5月获得国家批复,3年后就将并网发电。安徽望江主要出于环境安全等考虑,向上级部门递交报告,恳请取消彭泽核电项目。据悉,望江的报告,已发往国家能源局。
望江县未必分享核电站的发电收益,却要分担风险,其忧虑和反对是很容易理解的。彭泽不在江西的内部腹地,而是处在皖赣两省接壤的“边缘地带”。选择边缘区域或人口稀少地带,离腹地或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方越远越好,很可能是核电项目选址的一个共性考虑,这里面存在利益获得与风险承担不均衡,以及城乡关系、腹地与边缘关系等诸多问题。
事实上,何止核电项目的选址问题,举凡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项目,比如火电厂、垃圾焚烧场、“两高”企业等,都不讨好,会遭到强烈反对。一些项目或者对地方发展有利,或者对城市运行是必须的,但谁都不会愿意一个风险项目被安放在自己身边。这正是项目选址作为一项公共政策的难题。
现在,环境议题已经成为敏感的社会政治议题,似乎具有无可争辩的理念正确性。在一些人眼中,发展优先于环境考量,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只要存在环境风险就是不对。但是,那些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或项目,总得有个落户地,一个城市不可能不需要垃圾处理厂,一个地方不可能不需要发电厂。在现实中,具体事件常因博弈群体的社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大小而出现不同走向,因此,环境问题大多数时候都是次优选择,各方皆满意的方案很可能是没有的。
要发展还是要环境,发展与环境经常被对立看待。如果跳出具体事件,人类活动尤其是现代工业化、城市化条件下的人类活动,必然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改变,问题只在于是否可控,安全是否有保证。与其说发展与环境是对立关系,不如说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显示出巨大的复杂性。田园牧歌时代一去不返,只是作为现代人的乡愁而存在,今天我们说到“环境”这个词,可能先要弄清楚是在现代的立场,还是基于现代的视角。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为制造商品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付出了环境的代价,但大部分商品是被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居民所消费。中国环境问题固然深重,另一方面,中国仍然在大力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中国不做世界工厂的角色,必然会有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替补上,也就是说,在世界范围里,总有一些国家为获得更快发展而承担更大的环境风险。这是环境问题背后的发展阶段所带来的世界产业分工问题,也可以说,这就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世界贸易体系的实质。(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