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中国将加紧出台公务员考录面试规则 净化录用环境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10日 14: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2月10日电 据国家公务员局网站消息,国家公务员局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媒体采访解读2012年公务员管理工作重点。该负责人强调,将继续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加紧出台公务员考录面试规则,净化公务员考试录用环境。

  重点一:分类管理

  【公务员分类管理试点加大力度,顶层设计争取尽快取得突破】

  【背景】在公务员法实施前,公安机关等系统就已开展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试点,工商、质检等系统也开展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试点。公务员法实施后,深圳市行政机关全面开展了公务员分类管理试点,税务系统开展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试点。2010年以来,国家公务员局会同公安部、司法部启动了执法勤务机构人民警察警员职务套改工作,公安机关和监狱劳教机关人民警察实行新的警员职务序列。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了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公务员局有关负责人:实行分类管理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对拓展不同类别公务员职业发展通道,实现公务员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分类管理是公务员法的一项前瞻性规定,如何转化为具体实践,必须进行试点和探索,加强顶层设计,争取尽快取得突破。目前符合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业特点的职务序列以及考录、考核、任用、交流、薪酬、退出等配套制度还没有建立。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顶层设计复杂程度高、难度大的问题,也有试点本身需要较长周期、试点还不够成龙配套的原因。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试点工作,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争取新的突破。

  一是推动行政执法类试点向纵深发展,在推动试点“实转”上下功夫。二是稳步扩大专业技术类试点范围,科学确定职位实施范围。三是重点突破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深入研究公务员分类管理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制度合力。四是加快形成法规制度。抓紧修改完善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暂行规定,争取尽快出台。

  2012年的重点是继续开展试点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组织开展监狱、劳动教养机关执法勤务机构人民警察警员职务套改工作,研究制定公安机关和监狱劳教机关执法勤务机构人民警察警员套改后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法规建设。

  重点二:公务员考录

  【解决基层艰苦岗位招不到人的问题,大力推进公务员招考分级分类考试,净化公务员考试录用环境】

  【背景】2003年以来,全国共考试录用123万名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近年来,中央机关加大从基层和生产一线考录公务员的力度,2011年度中央机关录用公务员1.6万余人,其中基层一线人员比例达到85%。招考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和艰苦边远职位倾斜。连续两年组织中央国家机关进行公开遴选试点,安徽等23个省区市也开展了公开遴选试点,促进了基层公务员培养选拔链的形成。

  此外,制定印发了公务员录用考试科研规划(2011-2015),初步建立了试题质量评估体系,积极探索了分级分类考试,初步建立了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信息库并实现全国共享,各地普遍开展了雷同试卷判定工作。广东、浙江等地建立录用考试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共同治理了考试环境。

  国家公务员局有关负责人:考试录用是推行公务员制度的一面旗帜。这项制度的实施,加强了公务员队伍建设,有效防止了机关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公平。但这项工作在新的形势下也面临新的挑战,比如不同群体利益在考录领域中的诉求越来越多,考试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考录基础科研工作薄弱。公务员考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任何工作中的不周,都会引起较大的社会问题。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不断完善,提高质量。

  第一,进一步做好基层岗位招人难、留人难等问题。近年来,包括中央直属机构在内的基层岗位、艰苦边远地区岗位常常报考人数很少,甚至无人报考。今年我们要对这个问题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制定具体有效的政策,采取放宽资格条件、组织专门招考、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同时,鼓励市、县机关积极招录高校应届毕业生,特别是县乡级机关招考,要有意识地加大招考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力度,改变基层机关公务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的现状。同时做好这一地区新录用公务员最低服务年限工作。

  第二,要大力推进分级分类考试,努力实现考试科学化。努力做到干什么考什么、全面突出能力素质。为此,进一步推进分级分类考试。各地也可开展公务员分级分类考试试点工作。今后还要注重从工人、农民中,从优秀村干部中,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的人员中考录公务员,使考录政策能够适应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第三,净化公务员考试录用环境,确保考试安全有序。当前,社会培训机构对考试试题的围追堵截,个别地区出现的泄题事件,极个别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人员在体检环节中营私舞弊等问题的出现,极大地损害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声誉,污染着考试录用的环境。今后要继续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特别是考试的一系列操作办法。加紧出台公务员考录面试规则,促进面试规范化,提高面试公信力;要查找体检程序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并加以改进,加强对体检工作人员的培训。要大力开展警示教育,对于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要零容忍,特别是工作人员违法违纪的,要坚决清除出公务员管理者队伍。此外,联合工商、公安、教育、宣传等部门,对那些招摇撞骗、误导考生、干扰考试的不法培训机构依法进行清理,为公务员考试创造良好环境。

  同时,提高考录工作规范化水平,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要制定或修订本地考录工作实施细则。促进考录科学化,建立健全试题的征集、评审、组配等工作流程。加强对试题质量的评估,加强面试考官和阅卷专家队伍建设,积极培养考录科研人才,形成考录科研可持续发展机制。

  重点三: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

  【坚持不懈地开展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

  【背景】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以来,已开展了七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评选表彰活动,对183名先进个人和103个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叫响了公务员称号,弘扬了公务员精神。2011年5月5日,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印发《关于开展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的意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评选表彰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融为一体。各省区市及中央国家机关结合实际积极创新活动载体,推动活动有声有色开展。

  国家公务员局有关负责人: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让人民满意是广大公务员的最高价值追求。建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是我们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的神圣职责。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内容涵盖了公务员的思想政治、能力、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最适宜的载体和抓手。我们要把这项活动作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综合性、长期性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抓出实实在实在的成效。一要加强领导;二要注重基层;三要形成特色;四要与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紧密结合;五要讲求实效。

  围绕“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的基本要求,把活动的重点放在与人民群众直接接触的窗口单位和基层执法一线,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质量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今年上半年将召开全国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经验交流现场会,引导活动向纵深发展,研究建立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重点四:国家表彰奖励体系建设

  【健全表彰奖励法规,加快国家文化荣誉制度建设,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背景】目前,国家表彰奖励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国家勋章和荣誉称号法》、《国务院表彰奖励工作条例》两个草案正在修改完善中,《国家文化荣誉称号管理办法》在研究起草阶段,《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已出台,国家公务员局考核奖励司加挂了国家表彰奖励办公室牌子。北京等27个省区市成立了省级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江苏等18个省区市制定印发了实施细则。

  国家公务员局有关负责人:表彰奖励是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表彰奖励工作。党的十七大提出,设立国家荣誉制度。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大力清理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表彰奖励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国家公务员局成立以来,全力加强表彰奖励制度建设。但目前还存在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表彰奖励不够规范等问题。

  我们将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强国家表彰奖励工作,健全表彰奖励法规,建设一套法制完备、层级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的国家表彰奖励体系,通过规范的程序依法对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人们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12年重点工作,一是继续推动国家表彰奖励制度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国务院表彰奖励工作条例立法工作。在国家荣誉制度整体框架下,加快国家文化荣誉制度建设。二是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一步完善评比达标表彰工作政策法规体系,抓好宏观管理和审批工作。没有成立规范评比达标协调小组的省区市要积极推动成立,没有出台管理办法的要抓紧研究出台,没有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综合管理的要迅速开展。三是做好省部级以上评选表彰工作,把表彰奖励工作做成品牌。四是开展表彰奖励综合管理工作。

【编辑:王慧】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