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粗线条的“三公”账本没开好头
在广东省财政厅去年11月公布了省直行政单位、事业单位2010年度“三公”费用后,截至今年2月11日17时,经不完全统计,广东至少有35个省级预算单位公布了本部门的“三公”费用。查看其“三公”账本并统计发现,账本内容普遍简单粗放,其中不乏“3个数字+3句解释”类账本,令人一头雾水。(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3个数字+3句解释”类账本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如此账本能支撑起民众对“三公”经费公开的期待吗?学者认为,这次的粗线条现象是广东各省级部门首次公布“三公”经费,经验不足在所难免,“但起码是政务公开的一个好的开头”。真的如此吗?
这些“惜字如金”的账本,基本上都回避了一个要害问题:钱花在了什么地方?当多个部门只匆匆忙忙留下一句话来应对时,在笔者看来,不是公众的神经太敏感,而是有关部门在“搪塞”。正因如此,粗线条“三公”账本不是一个与经验相关的话题,而是一个是否诚意、是否真正落实公开的问题。并且,谈不上是“一个好的开头”,因为你能说清楚“好”在哪里吗?难道要说其“好”在对民众的忽悠和对公开的遮蔽吗?
现实中,我们对“民意已经过河,政府还在装着摸石头”之类的现象深有感触,隐藏其中的公众讽刺和无奈明显可见,而想当然地认为为粗线条“三公”账本是一个“好的开头”,在笔者看来,同样是掉进了“民意已经过河,政府还在装着摸石头”的陷阱。道理很简单:民意要求的是公开透明而不是仅仅具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的所谓“粗线条‘三公’账本”。
据报道,欧盟为了让民众了解今年钱将怎么花,在预算质询时专门请来中学生帮忙“审查”,形式和内容完全达到学生理解水平。反观之下,“粗线条‘三公’账本”根本无法回答钱怎么花、花到了什么地方的问题,这样的开头有什么理由成为一个好开头呢?事实上,“粗线条‘三公’账本”与现行公共政策规定过于弹性和模糊以及权力者自我掌握裁量权有关。当然,这种公开总比那种以“秘密”、“敏感”之类的理由忽悠公众要好,但是,这不能成为“粗线条‘三公’账本”缺陷和弊病的原因。
就现实来说,从已经公开“三公”经费的情况来看,公开了“三公”消费也并没有什么可怕,相反,那些公开了“三公”消费的部门引起了舆论和民意的赞扬。这一方面说明公开三公消费是民意渴望所在,另一方面表明公开三公消费也是赢得公信力和民意拥护的重要原因。可以说,种种事实都表明,早公开比晚公开好,公开比不公开好。
公共选择理论表明,官僚们倾向于通过简化财政信息来掩盖低效的行政行为。如果不公开财政预算的内容和细节,人们就会对大量的浪费一无所知。因此,隐藏在“粗线条‘三公’账本”背后的权力逻辑,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朱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