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成功研制智能靶雷 可模拟潜艇水下机动
高原山路蜿蜒,群山环抱间,突然出现一湖绿水:海军某水中兵器试验场到了。
谁能想象,这座高原靶场完成了数千余次水中兵器科研试验任务,海军各型水中兵器都是从这里走向部队。
“咱们是把守水中兵器的最后一道关口。隐患一旦溜到战场,就是哭爹喊娘也没用!”和这群深山里的军代表们交谈,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责任。
过去,检验鱼雷引信,试验用雷保持固定的姿势航行,引信在标准范围内启动就算过关。一次试验做完后,军代表孙权却留在现场迟迟没走:“实战中鱼雷攻击是全方位的。现在是一个角度,谁能保障引信能在每个角度都起爆?”
一夜未眠。第二天,他拿出了全方位对鱼雷引信进行考核的方案。被测鱼雷一会朝前,一会朝后,一会侧转,来回跑了60多趟,问题出现了:在某一角度引信不能按要求及时启动。这意味着,在这个角度该型鱼雷没有攻击力。
上级震动。经过彻底整改,新型鱼雷的战技术性能得到完善。
某新型鱼雷,一打再打,合格率都不高。这涉及到一批战雷的交付。一条雷造价数百万,造价昂贵,工业部门通过多方向总代表胡泊施压。
高压面前,胡泊坚守自己的底线——我不能放弃原则!
同时,他组织大家全力查找原因。一点一点地研究水下每一段航程,问题终于浮出水面:水下声靶有问题。调整后再打,鱼雷全都合格。
诱饵,是潜艇诱骗敌人声纳和鱼雷的“替身”,它的性能直接关乎着潜艇的生存概率。长期以来,我潜艇部队装备的诱饵航速慢、航程短、动作机械。
研发诱饵是一块十分难啃的骨头,原型诱饵从立项到最后定型,整整花费了20年时间。其结果是:难以胜任使命。
军代表们迎难而上。在接下来5年间,在一没立项、二无经费的基础上,他们联合工业部门,硬是将一型全新概念的智能诱饵研发出来,性能大大提升。
水下攻潜训练一直让世界各国海军很纠结。用真潜艇当目标来打,危险系数很大,不安全;做一个假潜艇在水下游,成本太高,不能重复利用,还不逼真……海军决定研制新型机动智能靶雷,模拟潜艇在水下机动。
军代表廖富魁挑起了这副重担。他和有关厂所技术人员一起,做试验,攻难关,很快研制成功智能靶雷,部队攻潜训练难题迎刃而解。
2005年,这个代表室果断地引进项目负责制——一人主管一个型号。
这意味着,从装备进场到交付部队,从头到尾一人管到底,出了问题,你来处理;遇到难题,你组织攻关。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原本管数据分析的孙权。某新型鱼雷交给他时,上级提了一个要求——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不得让河水淹着!
“当时,孙权一路跌跌撞撞。有时真不忍心,想去扶一把,但还是咬咬牙忍住了——孩子要走稳路,必须有这么一个过程!”原总代表冯奇说,“后来,孙权还真走稳了,项目管得井井有条!”
项目负责制对军代表们的锻炼,绝不只孙权一人受益。青年军代表马琪,先后负责了5型装备的研制监造,获军队科技进步奖2项。某软件开发公司先后两次发出邀请,给出年薪20万的优厚待遇,都被他一一谢绝。他说:“部队,是我成就事业的最好舞台。”(钱晓虎 赵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