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美籍学者评中美关系 迈出沟通首步将知与想象迥异(3)

2012年02月26日 16:1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从陌生到融合

  “上个月我在纽约,这个月我在上海。我与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一起为庆祝中国龙年春节亮灯,我在上海的家中与世界各地的朋友分享新的工作计划。”30多年前,最早通过电视节目《看东方》向美国观众介绍中国的美籍华人靳羽西,身着她最喜爱的“中国红”在上海接受采访。

  1972年,中美之间几乎没有相互往来的旅游业,两国人民之间都把对方想象成一个“遥远、神秘的国度”。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不少上海人拥挤在黑白电视机前观看靳羽西的新节目《世界各地》,人们渐渐地对浩瀚太平洋的那一端产生了兴趣。

  今天,中美之间每年的人员往来已超过300万人次。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的最大外国生源地之一,数十万中国人留学美国,成为中美关系的民间使者,参与美国相关领域的发展,也反哺中国的现代化。

  人们发现,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上出现的中国人的广告、孔子学院多起来,“Chinglish”也开始变得约定俗成。继姚明之后,林书豪走入美国人的视线,而与此同时,麦当劳、星巴克的Logo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密集;太空舞、饶舌音乐等,也深入到中国的偏远乡村。

  “在这么两个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差异巨大的国家之间,出现如此洪流般的文化认同与融合,在世界历史上是少有的。这更是《上海公报》起草者们当年所无法想象的。”黄仁伟说。

  不过,《上海公报》中却已明确写道,“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

  40年过去了,已经退休的邱焕锡,还没有机会去美国旅游。巧合的是,邱焕锡的女儿在大学毕业后应聘了一份上海美国商会的工作。“去年底,我女儿参加培训,被商会派遣去了美国。我们用短信联系,还谈论了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看法。”“如果有机会,我当然也想去看一看这个国家啊!”邱说。

  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在上海工作生活长达近19年的美国教授史蒂夫·库里克说,当两群彼此陌生的人相遇时,因为互不了解,总会假设一些负面的东西,假设对方是“外化”于自我的一个“另类”,但若迈出沟通交流的第一步,就会发现原来对方与自己当初的想象“很不一样”。

  “如果地球是圆的,我想打个洞,钻过去看看,对面的中国小朋友都在做什么。”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美国馆展示了孩子们的各种奇思妙想,这也是其中之一。

  下一个40年的中美关系究竟怎么走?2052年的中国和美国,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可能是一番更加别开生面的场景。(记者 许晓青 季明 吴宇)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