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莫让身份标签遮蔽残忍的病灶
24日,一条“网曝‘X二代’横行霸道,恋爱不成将少女毁容”的微博在网络上疯传。该微博称十六七岁的陶汝坤因追求少女周岩不成,将其烧成重伤,或致终身残疾。受害者代理律师称,目前陶汝坤仍被羁押,22日下午,当地警方已对周岩进行了伤情鉴定。
性质恶劣,手段残忍,消息一出,社会惊愕,舆论哗然。而在对事件的报道与讨论中,几乎都放大了一个标签,那就是施暴少年的身份标签。对残忍手段的愤慨是社会恻隐之心的汇聚,但如果只是拘囿于施害人的身份标签,很可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遮蔽了少年残忍的社会病灶。口水与板砖之后,除了社会戾气的累积,少女的苦难换不来任何指向进步的省思。
人类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诚然,我们要关注施暴者及其家庭的身份背景,也要关注他们是否利用手中权力和关系资源,欺凌弱势,干预司法,也要盯着他们在案件中是否尽到了应有的治疗责任,是否表现出足够的歉疚感与负罪感。但我们应清醒意识到:对程序与正义的守护与监督,对问题病灶的梳理与反省,才是关注这一恶劣事件的正道;简单地贴上一个身份标签,反复把玩,绝对不是监督的终点。
对社会而言,最难解、最顽固的命题是:为什么现在有大量的青少年漠视生命,手段残忍,动辄动刀子、泼硫酸,甚至在街头以暴打无辜的“路人甲”为游戏取乐?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究竟出了怎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求爱不成就敢泼油点火?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复杂、难解,我们就别过头去,光是在简单粗暴的身份标签上浪费口水,却在案件中少年残忍的心态异化问题上拒绝深入。芸芸众生,不是只有身份对立,贫寒家庭的孩子难道就不会
做出令人发指的暴力事件吗?之前的马加爵案以及一些校园杀师案等血的教训还不能将我们引入理性省思轨道上来吗?还不能让我们正视某些青少年心理扭曲、家庭社会教育缺失的病灶?
作恶的,首先是一个少年;其本身何尝不也是一个悲剧?从一个善良纯真的幼儿,变成一个忍心践踏他人生命的孩子,这中间他经历了什么?我们的社会、家长、学校又都给予了孩子什么?这些可以引人反思的,导人向善的东西不该遗憾地被忽略掉。否则,除了悲剧的重复,除了贫富、官民等等群体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撕裂,除了社会戾气的一次次集聚,恐怕很难看到其他理性的东西。无意于给某个群体作辩解,只想提醒大家:咒骂某个标签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难的是,在身份标签的背后,我们是否体认到足够的痛感,是否愿意深切剖析那些病灶?超越身份对立的简单情绪渲染,我们才能触摸到悲剧的真谛。(毕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