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科技创新点亮中国“十二五”改善民生之路

2012年03月02日 11:0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只有药丸大小的胶囊内窥镜机器人,只需口服就能轻松从患者胃部进入肠道,进行8个小时的消化道之旅,视频记录它看到的一切。待患者将“小胶囊”排出体外后,它的“旅行记录”将为医生详细了解消化道内的各种病变提供依据。

  “感觉很舒服,一点都不像肠镜、胃镜检查那么痛苦。”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患者赵永奎用过这种胶囊内窥镜后,对它赞不绝口。

  这种高科技产品是中国近年来用科技进步改善民生政策的产物。去年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民生科技问题,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和绿色城镇技术是其中的重点。

  记者在采访医卫界与科技界政协委员时得知,近年来,在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中国科技界都取得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有效地提高了诊疗质量,提高了人口健康水平。

  以脑外科手术为例,在看不见颅内状态的情况下,无论检查还是手术治疗,都不容易准确找到患者病灶所在的位置,这是脑外科手术多年来难以攻克的难题。

  但脑外科辅助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大明介绍说,这种机器人采用CT立体定向仪引导,通过对患者颅脑的扫描来构建三维立体脑部结构图,以确定需要进行手术的精确部位,最后再借助机器人灵巧的机械手臂进行手术。

  “有了机器人,手术的成功率更高了,患者的痛苦也减轻了。智能化、人性化的诊疗手段是未来医药科技的发展趋势,这离不开科技创新。”王大明说。

  如今,该机器人系统也已完成第五代产品的开发,并被北京市纳入医保范畴。

  依靠信息化技术,中国各地的医院正进行着多元化的技术创新实践:智能化电子病例、远程影像会诊、远程医学培训、临床医疗信息共享……

  “这些技术让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能够便捷地惠及农村,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王智彪说。

  公共安全科技对中国的意义非比寻常。地震、泥石流、台风、矿难……每年频繁发生的自然与人为灾害让民众损失惨重,“防灾救灾,以防为主”成为政府与社会的共识,高科技对防灾的作用日益凸显。

  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土资源部在四川等地安装了近30000套滑坡灾害监测预警仪器,发挥了很好的防灾效果。

  “灾害预警器能及时发现滑坡的先兆,技术上不复杂,但推广后社会收益是很明显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武汉分院岩土力学所研究员白世伟说。

  在海洋上,中国863计划中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示范网经过10年建设,已经取得不少成果。近年来,该系统先后对“莫拉克”“凡亚比”“鲶鱼”等台风进行跟踪预警和预报,根据台风路径、速度对海上渔船、渔民进行分批次、分区域转移。2010年,福建先后遭受了5个台风的正面袭击,但在预报技术的辅助决策下,创造了防御台风零伤亡的纪录。

  不仅如此,科技工作者对台风的预报也日趋精确。已投入应用的“福建沿海风暴潮漫堤预警辅助决策系统”,可在数分钟内根据现有的台风数据计算出其可能的3000多条路径,有效避免灾害漏报的发生。

  “自然灾害是变幻无情的,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我们就能掌握它们的规律,从而趋利避害,避免很多生命财产损失。”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黄荣辉说。

  在绿色城镇技术方面,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材料、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节能等技术都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着力发展的领域。

  目前,中国在废旧家电整机破碎、废线路板资源化、有毒有害部件拆分等技术上都取得了突破。在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电机等废旧机电产品再生方面,已形成了32.5万套的制造能力。

  中国研制的巨型工程机械轮胎翻新技术已在上海、新加坡等20多个港口应用,并在广东、山东等地形成了一批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加工产业集聚区。

  在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垃圾、污泥处理方面,基于水热闪蒸的厌氧消化技术、快速水解预处理技术、污泥协同处理等技术均已开始推广应用,通过这些技术,生活垃圾可变为燃气、化肥等有用物质,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记者查文晔 顾瑞珍)

【编辑:马学玲】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