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部长:支持地方推行慈善组织直接登记
“经历检验和锤炼,慈善事业将迎来灿烂明天”——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回应慈善热点话题
2011年,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发展空前关注。一方面,慈善为救灾、扶贫、扶老、助残以及教育医疗环保等提供了有力支持,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一些媒体和公众先后揭露了个别公益慈善组织存在的问题,对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出了质疑。
对于公开透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等热点话题,民政部作何回应?新华社记者近日专访了民政部部长李立国。
现代慈善事业走过30年历程
记者:请您介绍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现状和特点?
李立国: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以社会组织活动为特点的现代慈善事业刚刚走过30年历程,总体上仍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近46万个,一大批社会组织将公益慈善作为发展宗旨,组织实施了数以万计的项目。慈善捐赠规模也逐年扩大。
一方面,随着居民个人拥有财富迅速增长,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慈善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机构愿意通过设立公益慈善组织或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慈善事业,奉献爱心与劳动。另一方面,社会对慈善事业的需求与日俱增,为发展慈善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记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李立国: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根据《2011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0年由于重大自然灾害较多,社会捐赠继2008年后再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32亿元,但这个数字仅占同年我国GDP的0.26%。而作为灾害发生状况相对正常的2009年,这一数字就更低了,社科院的研究结果是0.01%,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是0.016%,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2%左右的水平,也大大低于巴西(0.5%)、印度(0.3%)等国。
当然,由于我国对社会捐赠的统计工作尚不完善,但这组数据毕竟从主要方面比较直观地反映了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规模和程度。
更应看到的是,我国在全社会慈善意识培养、慈善法规政策制定、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慈善主体培育发展、慈善事业监督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