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广东南海第三次改革浪潮:给农村“松绑”(3)
村干部回归社会管理和服务,经济组织回归市场
2011年下半年,3年一届的村委会陆续换届。这是一个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的“绝好时机”。
南海区的第三次农村改革就在此时全面启动——松绑开始了。
另一个重要背景是,2010年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凡在当地居住满一年的外来人口,均可参加当地的选举。
在南海,农村户籍人口为73万多,外来人口则有130余万,其数量远远超出农村户籍人口的数量。
“一旦外来人口当选,势必要求分享村集体经济收益,引发新一轮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南海区一位村支书忧心忡忡地说。
因此,维护当地农民权益也是当务之急。
去年年底的村委会选举,与往年历届的选举并无不同之处。但是,在村委会成员当选之后,有股权的村民,又投票选出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成员。
早在2004年,南海各村居就将股权固化到每一个有资格的村民头上。而这些“股民”,在“政经分离”的改革之前,从未独立选举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班子。
为彻底解决“后遗症”,此次出台的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村(居)党总支部书记、村(居)民委员会领导成员不能与集体经济组织交叉任职,并将集体经济组织领导成员任期年限由3年调整到5年。
余维生原是南海西樵镇太平社区居委会委员,为竞选村经联社社长一职,他不得不辞去居委会委员的职务。像他这样的人还有不少。
目前,南海的村组两级集体经济组织,已经全部完成选举。
南海的制度设计中,“政经分离”,首先要实现自治职能与经济职能之间的分离,以确保集体经济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公开透明,按市场规则运行。
如此一来,即可实现基层组织的各自“回归”,村委会干部回归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上,而经济组织则回归到市场。
“村委会干部现在可以踏踏实实做本分工作了。”张可礼说。
很多村委会干部都有这样的体会。
“以前当支书的时候,一门心思放在发展集体经济上,顾不上村里的事。不发展经济,股民们骂;不管村里的事,股民们还是骂。”南海区桂城街道平东社区党委书记梁锡棋说。他几届连任,改革前“天然”担任集体经济组织的负责人。
卸任集体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后,他感觉“松了一口气”,再不用担心挨骂。现在,他把以前用来“跑项目”的精力全部投到社区管理中。
当地居民陈有荣说,如今经常可见到村委会干部出现在社区中。而在之前,见村委会干部一面都“不容易”。
“分权”还意味着监督。改革后,基层两委领导成员仍是村集体经济理事会成员。他们负有监督及建议的义务,但没有决策权。
为确保集体经济的平稳安全运行,南海区还建立了集体经济“财务监管平台”和“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从制度上确保集体经济资产运行的公开透明。
财务监管平台完全实现了网络化运行,村居及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运营、财务收支等一目了然。每个村居都有自己的账号和密码,任何村民都可索取。
平台的终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权限,可对资金运行实时监管。一旦终端的人发现问题,便可派人去核查,“无一漏网”。而在改革前,对农村财务的监管,只有在审计时才实现。
2010年建设的“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则要求,达到规定额度的集体资产必须进入交易平台交易。“一切都在阳光下进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暗箱操作。”丹灶镇招标采购和资产交易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说。
此外,从2011年1月起,全区所有的村(居)委会党组织升级为党总支,每个村配备两名以上大学生村(居)官,党员(代表)工作室每周公开接访群众不少于一次,以此发挥党组织“统揽全局、服务社群”的核心作用。
至此,“分权”改革进入尾声。但是邓伟根主导的南海改革并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