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广东南海第三次改革浪潮:给农村“松绑”(4)
社会经济要从“无感增长”到“有感发展”
农村的“政经分离”只是南海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区委书记邓伟根还雄心勃勃,要把南海打造成一个“适宜人居的工商名城、幸福优美的岭南水乡、四化融合的智慧城市、文明时尚的和谐家园”。
要实现这一目标,公共服务网络延伸到基层、公共设施建设、提供社会福利保障等,是其必然逻辑。
这也是对农村的“松绑”,让农村和城市实行“无差别”对接。
邓伟根出生在农村,从政后也常与农村打交道,深知农村之困。100天的南海农村调研,更是让他对当下的农村有了全面的体验,南海农村改革的几位核心设计者也大多具有10年以上镇街主官的经历。
“必须实现社会经济从‘无感增长’到‘有感发展’的转变,才算真正完成农村的综合体制改革。”邓伟根说,“一个人认识一个地方,不是以这个地方的漂亮风景来评价的,也不是以这个地方的GDP来评价的,而是以其居住的社区水准来评价的。”
所谓“有感发展”,即让社会成员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为实现此目标,南海区委区政府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仅2010年,南海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达8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
然而,由于农村面积大、村民居住分散,要想全面覆盖,“显然不可能”。因此,“村改居”(村委会改为居委会)、让村民“持股进城”便出现在南海的系列改革中。
“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居委会可以‘名正言顺’接受财政投入,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治理模式,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参与此项改革的张可礼说。
在南海区出台的《关于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适度调整财政向农村倾斜”。而村改居后,财政的支持力度将更大。
同时,村改居后,居委会的社区服务中心,即政府在基层的延伸系统,其职能也将与政府的一些部门对接。农民要办事盖章,最远不过走几公里,完全不必像以前一样,跑到镇政府,甚至区里。
农民的身份也会发生变化。农民将不再是“农民”,而是“城市居民”,能享受到城里人所有的福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如此“惠农”的政策,也要采取民主表决形式,同时保持“六个不变”,即管辖范围不变、“两委”班子职数不变、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产权权属不变、集体资产的权益不变、村民福利不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不变。
目前,南海已有一半的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据反馈,“满意度很高”。
“我们过得比城里人好。城里人该有的福利,我们都有了。我们还有分红,村里还有各种补贴。”常会有一些“村改居”后的居民带着一丝炫耀的口气说。
有村民专门为此算了一笔账,比如医疗报销,医保报销大部分后,村里还会再报销一部分,个人出的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显然,农民的福利保障,正在从不稳定的分红式保障向城乡统筹式的稳定的社会保障型转变。这正是作为南海改革基调的“六个转变”中的一个。
张可礼还想着让村民们住进楼房,实现农民的住宅转型。“温总理说了,不能强迫农民住楼房。我们不强迫,我们会吸引农民住进去。”他说。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经济在增长着,社会在发展着,改革在推进着,邓伟根的微博在继续开着。他回顾说:“对改革,大家还是很认可的,但是决心难下,好在一班‘拍档’懂基层、懂农村,我们一起下了决心,就坚定走下去吧。”
“这才是开始,还要不断完善,得胆大心细。”他若有所思地补充说。
关于南海的未来,这位区委书记也在继续构想着,再做点“有高度”的事。(记者 郭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