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提速 从“管”字当头到服务为先(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3月07日 10:0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给人温暖的创新

  “听到‘新邻居’的称呼,温暖舒服。”正在重庆从事餐饮服务工作的四川打工妹何小丽说。为了更好地实现流动人口管理,重庆市将“外来户”视为“新邻居”,重点关怀流动人口的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提供和城市居民相同的服务。

  这份温暖的背后,有一个名叫“345”的工作模式:

  “3”即新邻居“三步走”,开设“新邻居服务窗口”、建设新邻居民情档案、开展“巷内无生人”活动,增强归属感;“4”即“四位一体”,新增流动人口家庭由“一名协勤、一名社区干部、一名党员、一名居民组长”共同服务;“5”即“五个到位”,职责明确到位、信息采集到位、服务管理到位、队伍建设到位和监督管理到位,对流动人口进行实时、动态的服务管理。

  “最好的社会管理模式,就是让群众参与其中,让群众有能力、有动力参与基层管理。”重庆市大渡口区区委书记盛娅农代表说。重庆市一些城区还开辟了流动人口参与民主政治的通道,规定凡在社区租赁房屋居住一年以上的城市居民和进城农村居民,经推荐可以参加居住地选民登记和参加选举。

  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流动人口感受到了温暖,也让村里人感受到了温暖。

  “村庄变社区,不是简单地换套牌子。”在河南新乡进行的城乡一体化改革中,小冀镇京华社区居委会主任刘志华代表所在的村和周围的村组合成为一个拥有4000口人的大社区。社区成立后,一直闲置和浪费的资源被盘活了,产业得到了合理布局,农村群众也开始喝上自来水、用上天然气、出门坐公交、回家能上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发展新型社区促使农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向城市迈进了一大步,”刘志华说,“农民的头脑也发生了改变,整个农村焕发出巨大的活力。”

  寻求突破的创新

  新时代,新形势,新期待。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是一项短期运动,而是一项持久工程,是一道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求解的时代课题。从“管”字当头到“服务为先”,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口在哪里?

  “下一步的社会管理工作,应该考虑两个时代要素。”吴存荣代表建议,首先,主动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做到城市拓展到哪里,社会管理就及时跟进、延伸到哪里;其次,主动顺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注重顶层设计、基层落实,本着“民生为本、法治至上”,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西安社区党支部书记章连生代表建议,社会管理创新不能搞一刀切。“当前有的政策和法律与实践有脱节的地方。发达的地区和欠发达的地区在实际情况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政府应该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同时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个人和组织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来。”

  “农村的社会管理仍然存在一些‘真空地带’,需要实现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的‘全覆盖’。”河北省沧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韩青梅代表结合河北肃宁县的试点经验建议,基层党建工作要更有活力,村民自治更加规范,同时扩宽农民的致富路子,才能把农村的社会管理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里,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形成创新社会管理的合力方面,政府还应该注重社会协同,发展‘两新组织’。”来自安徽的沈素琍委员说。“一方面,日益复杂的社会事务难以依靠政府来完全独立完成;另一方面,数量众多且发展迅速的社会组织在吸纳就业、提供社会服务与管理等方面显示出强大而独特的优势。” (本报记者张洋、钱伟、于洋、刘志强、王汉超、赵梓斌采写)

【编辑:邓永胜】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