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代表委员也是一种监督
最近看到一条微博,说的是“媒体报道两会的五大误区”,其中有一条是“不去关注代表委员议什么,而去关注代表委员吃什么”。这条微博无非是想说,两会报道应该保持严肃、庄重,关注国计民生,不要“八卦”。
虽然我也更关注代表委员们“议什么”,但我同时认为,适当的“八卦”除了调剂两会时政报道的单调乏味外,也有好处,就是让公众更加了解代表委员,拉近代表委员和公众的距离,同时客观上也能方便公众的监督。
首先,如果没有媒体的这类报道,我们对代表的认识可能只来源于一两百字的“代表简介”,只能了解到代表的年龄、性别、籍贯、单位和职务,连代表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而公众对政协委员了解的渠道就更少了。所以通过两会“八卦”,公众至少能了解到代表委员长什么样,有什么喜好,是什么性格,他们不再是简介里的几行字,而是有了有血有肉的鲜明形象。
当代表委员被还原为个人,而不再是坐在大会堂里镜头扫过时一张张不苟言笑的模糊面孔时,公众和他们的心理距离就拉近了。如果代表委员的形象对群众而言是“虚拟”的,更何谈让公众跟他们掏心窝子反映问题呢?
通过这类看似八卦的报道,公众也能判断这些代表委员是否能够代表自己。通过两会报道的花絮图片,我们能够看到代表委员是长是幼,是什么民族,从事什么职业,来自哪个群体,展示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基于这些信息,我们才能判定代表我们说话的到底是什么人,这些人是否了解到我们的利益。
而媒体对代表委员吃什么、住哪里、用什么交通工具的报道实际也是监督。通过这些“八卦”,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拿着纳税人的钱是怎么花的。代表委员从全国各地来北京参加两会,是出“公差”,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自然有权利知道自己的钱花在哪里。
基于这些,我认为评论家们还是不应把这些“八卦”从两会报道中一刀切地删去。娱乐化当节制,不过也不必走向另一个极端。当然,如果有一天,公众能够通过更多、更直接的渠道来了解、接触、监督两会代表委员,媒体也许就应该为了和两会的庄重气氛保持一致而减少“八卦”报道了。(林艺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