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总参某研究所总工于全:携笔从戎的“海归”

2012年03月12日 17: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3月12日电 (吴旭、李强、陈晓莹)总参信息化部北京研究所总工程师于全院士,1992年获得法国里摩日大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参军。近20年来,他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2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

  留学期间,于全先后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1项成果获得法国专利,在同批留法学子中第一个取得博士学位。由于毕业论文在光纤通信理论和工程上取得了突破,解决了法国地铁公司、电力公司光纤网络建设中的几个关键性技术难题,许多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极力邀请他,美国加州大学一位知名教授专门发来邀请函,而他的导师特地为他安排了一个年薪丰厚的职位。

  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对谁都有吸引力,但于全心里却怀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国家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花费50多万元资助我出国深造,自己学有所成理应回报祖国。

  刚刚回国的于全,就见到了清华大学派来的接站领导。早已获知他回国消息的国内众多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IT企业,也纷纷抛来了橄榄枝。一家地方公司希望聘请他担任分公司总经理,并承诺将他的技术成果折算为20%的股份。

  恰在这时,一位朋友向他介绍了总参信息化部北京研究所。所领导找他谈话,谈的不是条件,不是待遇,而是中国军队目前的通信现状以及与国外的差距,一下子点燃了于全从小在军人家庭培养出的军队情结。

  “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强盛的国家;没有现代化的军事通信,国防神经就是脆弱的”,于全毅然选择了携笔从戎。

  初入军营,于全看到了令他吃惊的一幕:为检验某野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数百名科技工作者与部队官兵动用大批车辆,将一台台通信设备、检测仪器拉上试验场,也没能获得满意的检测数据报告。而在国外,这种检测、论证,只需一个人运用计算机系统半天时间即可完成……

  中国军队在信息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让年轻的于全吃不香、睡不实。长期以来形成的沉稳性格和知识报国、科技强军的梦想追求,迫使他迅速冷静下来:“数十年寒窗苦读,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将自己的知识和抱负施展发挥出来吗?”

  然而,信息化建设体系之大、头绪之多,从何入手?困难对谁都是挑战,有的人把它挂在嘴上,但于全却有信心要把它踩在脚下。他决定,就从计算机仿真手段建设做起。3个月后,他带领2名助手,向着研制“野战通信网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目标发起了猛攻!

  500多个日日夜夜,于全他们几乎把家安在了试验室,夙兴夜寐地编码、修改、调试,困了就裹着军大衣睡一会儿,饿了就冲包方便面。

  日子虽苦,但全身心投入科研攻关的他们却有滋有味。那些常人眼里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程序,在于全这里仿佛如千军万马一般任他调遣,经过他巧妙处理后,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凭着智慧和毅力,他们终于取得成功,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从这里启航,于全在信息化科研领域的攻关进入一种“加速狂飙”的状态。20年间,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刷新着“科研履历”,从1992年到1998年,他以平均不到2年就有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速度,先后完成5项重大军事通信科研项目,其中4项填补国内空白。

  于全常说,搞科研就要瞄准世界一流,否则研制出来的东西拿到战场上就要被淘汰。“软件无线电”概念一出现,于全就意识到一种解决协同通信世界难题的技术已悄然而至,他四处搜集研究成果,主动展开预先研究。为了抢在“对手”前面赢得主动,他带领2名博士、5名硕士组成的课题组,展开了一场经费、人才悬殊的“赛跑”,仅用短短两年时间,成功研发了国内第一台“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使我军软件无线电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于全现在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尽管身份在变,攻关人员的面孔在变,但作为军事科研人员,他“看重事业、看淡名利”的人生信条始终没有变。

  多年来,无论是带着课题组下海岛、上高原,还是在上班路上、开会间隙,于全仍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习惯,每周坚持读一本书。通信技术的最新动态、作战领域的各种理论,哲学艺术的综合图书,都是他阅读的范围。在他看来,各学科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印证、映射和促进的。一次,他得到一本关于分布式网络的书,如获至宝,反复读了近20遍,并记录了大量的读书笔记,直接影响了他对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认识。

  1999年,于全论证提出的军队成系统建设的某战术通信网络,得到了上级的批准。他心里在振奋之余又不免沉甸甸的。一方面,系统建设直接影响战斗力生成,压力之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系统建设涉及诸军兵种各类作战单元和信息系统,难题之多前所未有。

  科研说效果,为战不为看。为了集中精力攻关,于全横下一条心:不图虚名,不搞演示工程,一定要干出点提升部队实际战斗力的硬成果!

  于全和战友们甚至直接把试验室搬进了演兵场,每年用半年时间,泡在基层部队搞试验,参加演习任务,与官兵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南方的夏天,装甲通信车内温度高达六七十度,在车里呆几分钟,浑身上下像被海水浸透一样,衣服一干,白花花的一片,好像穿上了盔甲一样难受。但为了得到第一手数据,他们始终做到设备不断电,人员不离岗。部队的指挥员和通信士官佩服地说,这样的科研人,我们喜欢!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他牵头研制的这一系统最终顺利通过了各种严酷环境的考验。某集团军首长在演习结束后说:这套系统开创了一体化联合作战机动通信保障的新模式,是我军战术通信指挥的重大变革。(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