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2年全国两会经典语录 犀利锋芒显露(3)
10.公车改革我最有资格提,我早就把我的公车改掉了。别人不愿意说,是他们屁股下还有公车。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做代表10年,提了10年公车改革。而他提倡的“叶氏车改”,可概括为“自购私车,市内交通每月定额补助,出差实报实销,并实行‘双轨过渡’制度”。
从当副局长第一天起,叶青就炒掉司机,尝试着一个人的车改。他说:“公车改革我最有资格提,我早就把我的公车改掉了。别人不愿意说,是他们屁股下还有公车。”
叶青说,这很可能是自己最后一年当代表,“今年会提得重一些,因为今年是本届政府最后一年,也是中国公车改革历史上很关键的一年”。
11.教育不是缺钱的问题,是花不出去,因为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表示,教育经费中的教育事业费不能用于教育基本建设,而现在最缺的是后者。“教育不是缺钱的问题,是花不出去,因为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
吉林认为,现在的问题是依法增长和按比例增长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固化起了很不好的作用。对此,他建议,要在体制上有所调整,对教育事业费方面进行调整。
12.中国全年的公务用酒量是每年喝一个“西湖”。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公务用餐接待和公务出差是“三公”的两个重大组成部分,有测算数据称,中国全年的公务用酒量是每年喝一个“西湖”。
就此问题,他提出了“关于推进公务用餐和公务住宿改革的建议”,希望能取消领导干部直接报销权。
他建议,首先要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公务接待管理机构。其次,要建立公务用餐管理信息系统和公务出差管理信息系统,实行消费“刷卡制”。
13.社会慈善事业是“社会投资”,不是“赚钱生意”。
近30年来,中国民间社会团体增长快速,国人的慈善意识相应提升。但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原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指出,中国慈善事业仍存在不足与误区。
他强调,社会慈善事业是“救济式福利”不是“权利式保障”,是“社会投资”不是“赚钱生意”,是“配合”政府不是“对立”政府,救济“小众”不是平衡“大众”,是“阳光操作”不是“黑箱作业”。
何志平表示,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根本目的不在于赚钱,也不能够赚钱,更不是为政府省钱,而是透过大型的劝捐和捐献活动,凝聚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当务之急,是重塑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推进社会慈善事业的全面发展,使之与国家社会保障计划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