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师详解茅台特供之路:没有周恩来没有国酒今日
茅台的酿造固然是一项复杂的工艺,但“国酒”的酿成,显然不单单是工艺使然——公务接待,茅台的“国酒”之路
寻找茅台的旅程,其实也是一段重温红色革命历史的旅程。行走在茅台镇,稍微留意各色酒庄的招牌或楹联,就能读出已经被镶嵌在茅台文化中的革命史。有的酒家,干脆就叫“红四渡”。
站在赤水河边的“茅台渡口”,东望是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巍然矗立,西望是茅台酒厂坐落于彼岸。赤水河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征程,在这里,茅台第一次与中国革命产生交集。1935年3月16日,红军长征路过茅台镇。
茅台的酿造固然是一项复杂的工艺,但“国酒”的酿成,显然不单单是工艺使然。
见证者——你知道“国酒之父”是谁吗
汉、唐、宋、元、明、清六个历史展馆和现代馆错落排列,茅台厂区号称全国第一规模的工业品牌文化城,清晰记录了茅台自东汉以来的发展历程。然而,正如文化城最显眼处所陈设的,是一幅幅开国领导人在各种宴会上饮用茅台酒的影像,奠定了茅台过去60年的成功根基。
“你知道‘国酒之父’是谁吗?”茅台酒厂的酒师郭少卿(化名)自问自答地告诉记者,“周恩来。”
在茅台集团的办公楼前,开国总理周恩来的铜像在一尊基座上昂然挺立,居高凝望“茅台渡口”,基座上有四个鎏金大字:“国酒之父”。
郭少卿说,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不会有茅台酒的今天。至今,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酒师们都会聚集到周恩来的铜像前三鞠躬。
虽说古已有名,但茅台迄今的发迹,普遍被认为“运气不错”——1935年,在这里,它与毛泽东、周恩来相遇。
那是距今整整77年的1935年3月,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成功摆脱了国民党的围剿。3月16日,红军长征路过茅台镇,深藏大山一隅的茅台酒,从此与中国红色革命紧密相连。
开国第一位女将军李真回忆说,在茅台镇,大家纷纷用酒擦脚、治疗腹泻或喝酒以舒筋活血的时候,周恩来告诉他们“不要浪费圣人(酒的别名)”,并且告诉他们这是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茅台酒,极其名贵,“我们才知道用那种喇叭形土罐盛装的居然是世界闻名的茅台酒”。
而根据工兵连长王跃南的回忆,毛泽东曾对战士们说:“茅台是出名酒的地方,用它来擦脚太可惜了。”
1950年2月茅台镇解放,党中央致电仁怀县委,要其组织已经停产的各个作坊恢复茅台酒的生产。
1952年9月,周恩来主持全国首届酒类评选会,茅台先于汾酒、泸州老窖特曲和西凤酒,位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