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舰船保障取得新突破 潜艇维护程序大为简化
在前不久结束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海军工程大学教授朱石坚主持完成的“某潜艇首轮首次自主中修及改换装工程”项目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该校整合军内外资源、完善保障体系,探索舰船全系统、全寿命保障模式取得的又一可喜成果。
几年前,海军在海军工程大学设立某装备保障总师办,该校教授朱石坚牵头负责。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团队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调研、评估、协调工作,建立了包括地方工业部门、国防科技大学、空军装备研究院在内的200多个单位参与的保障技术责任体系;将军内外86个具有资质的生产厂家纳入合格承修单位体系;在国内各行业知名专家中遴选500余人建立了海军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专家库,构建了层次清晰、责任明确、资源共享的军地一体化保障组织体系。几年来,该总师办实现了由成立之初解决临时抢修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实施应急保障,向组织开展装备技术保障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提出决策建议和协调解决全系统、全寿命保障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等方向的重大跨越。
某型潜艇传统的中修方式,需将全艇上千套装备全部出舱、调试、回装,程序非常繁琐。这个总师办接到任务后,组织军内外相关领域的数十名专家“会诊”,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科学设计的中修模式大大简化了程序,节省了维修经费。
近年来,这个总师办统筹整合军内外装备技术保障资源,解决200余项重大技术问题,向上级机关提出重大技术建议180余项,确保部队各项训练、战备、演习任务顺利完成。3年来,他们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3项。日前,这个总师办荣立集体二等功。(熊峰、刘迎军)
编余小议
胡春华
装备保障呼唤更多的“国家队”
现代信息化战争,参战兵种全,装备种类多,技术复杂,战损率高,对装备保障的依赖性极强。仅仅依靠某个领域的技术保障力量,难免“技单力薄”。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由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参与建立的信息化“作战保障系统”,就是融合保障力量的很好例证。
海军工程大学通过统筹整合资源,汇集军内外顶尖级专家组成舰船维修保障“国家队”,攻克了一系列装备技术保障难题。军民融合,资源共享,锻炼队伍,部队受益,一举多得。 现代信息化战争,需要这样的“国家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呼唤更多这样的“国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