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殡葬业改革在摸索中前行(3)
“绿色殡葬”渐受关注 国人祭奠形式趋多元
“入土为安”曾是中国传统殡葬的全部含义,但随着天价墓地等问题被曝出,“死不起”的黑色幽默广为流传,以及环境保护需要等其他多种因素,中国人的丧葬观开始悄悄发生变化,“绿色殡葬”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早在2005年3月,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单位就发出“树葬”倡议,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将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即为树葬。骨灰成为树的肥料,树木则成为对亡者思念的寄托。
除了树葬,绿色殡葬的形式还有很多:将骨灰倒进花坛下方地窖,让其自然溶解,就完成了“花葬“;把骨灰埋在土里,上面铺满青草,墓碑卧放其上,名为“草坪葬”;将骨灰撒入大海,随风而逝,则是“海葬”。
2009年以来,民政部就提出要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近几年来,北京、天津、山西、河南、江苏等多地积极践行这一政策。
其实,近年来,国人“绿色殡葬”观念渐成更多体现在祭扫方式的低碳化与文明化上。“天堂信箱”和“天国银行”成为今年清明节国人祭扫方式的一大亮点,福建开通全国首家省级公益网上陵园、重庆鲜花公祭遗体捐献志愿者……类似的活动及服务近年来在中国各地方兴未艾,“绿色殡葬”、“网络祭奠”、“文明祭扫”等呼声不绝于耳。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所教授萧放认为,新兴的各种祭祀方式是好的,可以作为传统祭祀方式的有益补充,使祭祀形式多样化,但考虑到国情民情,很难直接取代传统的方式,也不应成为强制的行政手段。
“应该说绿色殡葬还处在起步阶段。”业界称,相对于传统殡葬,绿色殡葬虽然有诸多优点,但被广泛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主要还是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比较重。”
我们看到,坊间百姓在“死不起”与“绿色殡葬”之间挣扎的同时,中国殡葬业改革也是在纠结中摸索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