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正破世界级难度 基槽精挖犹如海底绣花
港珠澳大桥正破世界级难度
作为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工程进展如何?记者深入海上工地进行探寻
今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建设。从港珠澳大桥动工至今已近两年半,计划的施工时间表已过1/3,其进展如何?
虽然,港珠澳大桥各项工程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但伶仃洋海面并不如想象般船来船往,喧腾热闹。站在珠海的情侣路眺望海面,看不出这里正在建设着堪与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并列的标志性伟大工程。羊城晚报记者走访港珠澳大桥主要工程项目,了解到东西人工岛施工、沉管预制厂、沉管隧道基槽开挖都在紧张进行中。
“我国第一次在外海建海底隧道”———访大桥主体设计总负责人孟凡超
清明节前夕,羊城晚报记者再次采访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设计联合体的设计总负责人孟凡超。他对记者说:“我国跨海大桥传统的建设施工模式就是千军万马在施工现场开展劳动密集型的现场作业,这是一种比较落后的模式。建港珠澳大桥却是别树一帜的。”
大桥处于台风区
孟凡超说,港珠澳大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理念、方法都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否则施工安全、环境保护、工程的综合品质将难以保证。“港珠澳大桥地处我国台风区,伶仃洋每年约有两次台风袭击,又属外海作业条件,施工作业区航运交通十分繁忙;大桥又位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该海域属海洋水文及防洪敏感区,也是我国珍稀海洋动物———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这些挑战是我国其他跨海大桥建设中未曾遇到的。此外,粤港澳三地政府对大桥的建设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20年的设计寿命。”
工厂化流水作业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对主体工程桥梁中占总长达85%的非通航孔桥工程以及通航孔桥梁的部分工程提出了“四化”的理念,即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大型化,是指大桥的建设将采用大型的施工船舶,大吨位的重型施工装备,大尺度的桥梁预制构件,桥梁非预制构件,长度将达到130余米,整体吊装重量将达到3600多吨;工厂化,主要是指尽量将现场浇筑施工转化工厂化制造,减少现场的作业时间和工作量;标准化,即采用现代生产流水线的管理来实施,控制工期,提高品质;装配化,是指采用工厂化预制和生产的构件,现场进行搭积木式的装配化安装,缩短海上作业时间。
沉管隧道世界之最
孟凡超说,港珠澳大桥作为当前我国交通领域建设的世界级的跨海通道,有不少技术是国内甚至是世界首次应用的:海底隧道工程为我国第一条在外海修建的海底沉管隧道,沉管隧道水下埋深达45米,沉管隧道长度及规模居世界之首;桥隧人工岛为我国第一次修建的外海离岸同类人工岛,岛体规模和难度为世界级,场区风浪条件及地质条件极具风险;岛隧沉降控制、结构裂缝控制及结构防渗等技术具有世界级难度。“上述工程技术的创新性与复杂性对我国的土木工程界来讲是一种新的挑战。”他说。
探寻人工岛
61个钢筒围成一个小岛
港珠澳大桥要在伶仃洋上建3个人工岛。因为大桥在经过珠江主航道时要沉入海底,变成隧道。由桥到隧道之间的衔接就是东、西两个人工岛,各10万平方米。大桥进入珠澳时,再经过珠澳口岸人工岛。近日,记者登上了这个尚不为外人了解的西人工岛。
首次应用圆筒围护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西人工岛总面积10万平方米,由61个钢圆筒组成,其中东端的西小岛由17个钢圆筒组成。据了解,这种钢圆筒围护结构在我国国家级大项目中还是首次应用。
西人工岛由西向东分为敞开段(长400多米)、暗埋段(长160米)和过渡段(长750米)。从珠海拱北出发往港珠澳大桥,首先经过的车道是位于西大岛的敞开段,然后进入位于西小岛的暗埋段隧道,再经过渡段进入海底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部相关负责人说,大桥所跨越的珠江口水域运输繁忙、船舶密度大,如果采用常规的大挖大填,不利于通航安全要求。此外,考虑到保护中华白海豚,使用钢圆筒围护结构更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全过程未发生污染和白海豚伤害事件。若采用常规技术,受台风等天气因素影响很大,成岛至少要一年半时间,而现在只需一年就完成。
700人岛上工作生活
走在西大岛上,铺上白色石粉的临时道路正在进行碾压,近70个用于暂时办公和生活的集装箱已经搭起,混凝土搅拌站的地基正在开挖。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修建约1公里长的临时环岛路是为了方便材料运输,目前已完成将近一半,岛上临地建设已经规划好,南北两侧分别有混凝土拌和站、材料堆放区、办公区和宿舍区,以后的临地办公区和宿舍区仍然使用集装箱,并通过地基固定,目前已经做好50个,预计要做100个这样的集装箱,满足岛上近700人的工作和生活。
700人的生活每天会产生多少垃圾?怎么处理呢?负责这项工作的小赵说,相应的环保制度在上岛施工之前就已经制定好,每天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都要及时收集并运回陆地处理,为了方便监督,岛上分成西小岛、西大岛、小临施工区和生活办公区4片管理,每片设1名责任人和1名监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