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考“一哥”的南极故事:十年两赴南极
中新网太原4月16日电:山西科考“一哥”的南极故事:十年两赴南极 多项自主研发设备获认可
作者 李新锁
16日,在太原理工大学校内,刚从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归来不久的窦银科已着手申报2012赴北极考察项目。2004年和2011年,窦银科两赴南极科考,其自主研发的电容感应式海冰厚度测量仪、触摸感应式雪面监测仪等设备获得中国南极科考团队的认可。
据介绍,从1984年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奠基至今,中国科学界已持续研究南极近30年。太原理工大学教师窦银科表示,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南极冰物质总量基本保持平衡,并未得出全球气候变暖的结论。
10年两赴南极 多项设备获认可
2002年,窦银科还是太原理工大学的1名研究生。当时,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方面合作研究冰下水流监测。借此机会,窦银科在冰下水流监测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后不久,窦银科的研究成果得到中国南极科考队的赏识。由此,窦银科对南极科考一发不可收拾。
2004年10月25日至2006年3月28日,窦银科参加了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期间,他登上了此前人类尚未到过的南极冰盖最高点。时隔7年,他再次入选南极科考队,于2011年10月27日随队出征南极。
16日,在太原理工大校内,窦银科拿出出征南极的试验仪器,一一展示他的南极工作。
据介绍,在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中,窦银科携带R-T冰下水位传感器、电容感应式海冰厚度测量仪等12套自行研制的仪器立下了汗马功劳,“借助这些仪器,我们在南极海冰、降雪变化等方面取得大量宝贵数据。下一步,这些数据将会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在南极生活的160多天中,窦银科进行了海冰厚度、降雪和湖泊水质等多项监测。
在南极拉斯曼丘陵附近,窦银科选择了6个典型湖泊,对湖泊水质、水位变化进行监测。目前,这些仪器仍在正常工作,相关数据正陆续传回。
按照南极科考规定,队员应在以南极中山站为站基,在中山站周围15公里以内的冰盖上,展开相关研究。但在实际工作中,窦银科经常需要远行。
窦银科说,在南极户外考察,可谓步步惊心,“看似平静的冰面下,很有可能潜伏着深不可测的冰裂缝,风暴也会不期而至”。
一次,窦银科驾驶全地形车在户外考察。途径一段冰面时,后轮突然下陷。窦银科猛踩油门快速通过。通过之后,冰面留下一道深不可测的裂缝。
吃饭“三大件” 蔬菜水果成珍品
没到过南极的人,大多会用广袤、神秘等字眼形容南极。而在窦银科看来,极昼极夜、枯燥单调,也是南极生活的现实。
2011年12月,窦银科初到南极不久,就赶上了极昼。在此后的两个多月当中,太阳持续不落,人体生物钟会有些紊乱。此外,南极时间比国内时间大约早3个小时。在中山站工作期间,窦银科每天深夜入睡,早上5点左右,就会被来自国内的电话吵醒。
窦银科表示,受此影响,在南极的160多天,生活很不规律。
除此之外,吃饭问题也是队员面临的考验之一。窦银科说,南极饮食以肉类为主,土豆、白菜、葱头这三大件也不能敞开吃。
为了给长期驻守的越冬队员多留一些蔬菜。窦银科他们三天吃一次土豆,两天吃一次白菜。在国内习以为常的蔬菜、水果,在南极成了难得一见的珍品。
冰上足球赛 南极也“疯狂”
据了解,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共有队员72人。其中,既有来自各研究机构、高校的研究人员,也有厨师、医护人员、机械师等后勤保障人员。
“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如果没有适当的娱乐调节,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窦银科表示,以往,外界大多以为南极科考生活很枯燥。其实,中国科考队在南极开运动会、办春晚,一样也没落下。
2011年12月25日,在窦银科的建议下,南极科考队在户外举行了一次冰上野炊。窦银科说,在南极开着烤炉,吃着肉串,也是一种“冰火两重天”的体验。
据介绍,在南极工作期间,企鹅、贼鸥、海豹几乎随处可见。时间长了,这些生灵逐渐接纳了中国“来客”。
科考队员举办雪地足球赛、烧烤野炊的时候,企鹅会即兴闯进队伍踢足球,海豹不时地浮出水面,凝神注视队员活动。趁着队员不注意,贼鸥会俯冲抢走几串肉食。
窦银科表示,虽然条件有限,但是中国南极科考队的文化生活却一点也不含糊。夏季运动会、篝火晚会、南极春晚,他们花样迭出。在举办南极春晚时,中国科考队还邀请俄罗斯、印度等驻南极科考人员同过中国传统春节。
另据了解,目前,窦银科正在积极申报赴北极考察一事。预计不久之后,他将踏上北极征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