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解放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2)

2012年04月24日 10:02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搞科研像打仗一样需要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突击队,我们就是要用这种精神为部队信息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

  坚守精神高地才能攀登科技高峰

  当年全所召开的那场让人热血沸腾的科研动员大会,许多发言大家都记不得了,唯有时任所长王建新说的一句话至今还回响在大家耳旁:“搞科研像打仗一样需要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突击队,我们就是要用这种精神为部队信息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来!”

  永远磨灭不了的记忆,是因为它深深扎在心田──

  那一年,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完成初样研制,迎来第一次大考:总部组织联试演练。前期一切顺利,就在大家暗自欢欣之时,核心服务器数据库系统突然无法启动。

  数九寒天,演练场外滴水成冰,室内紧张程度却达到沸点。参演的一些指挥员和参谋人员都急红了眼,负责故障排查的科研人员更是满头大汗,焦急万分。

  故障虽然排除了,但演练却中断了半小时。

  “如果这一幕发生在战时,将产生怎样可怕的后果!” 尽管总参首长鼓励大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但王建新和科研人员都知道,这样的系统决不能上战场!

  为此,他们对自己下起了“狠手”:所有系统必须达到可靠性指标、所有数据必须存有备份、所有环节必须制订应急预案,对系统进行全过程全要素检验。

  那段日子,每次测试都是全员全程参与,数以千计的软件每测试一个周期,就要连轴转上7天7夜。大家饿了啃方便面,渴了喝矿泉水,困了就在椅子上躺一会。

  让人难忘的还有老专家罗强一博士星夜排险。那是一次某信息系统联试即将开始时,突然发现某集团军指挥信息系统有故障。如不及时排除故障,联试就要延期,保障联试的近万名官兵和众多装备就要重新集结部署,部队领导和相关人员急得团团转。

  凌晨3时,正在导演部忙碌的罗强一得知情况后,顾不得向导演部申请车辆,冲到漆黑的街道上拦了一辆出租车,直奔200多公里外的指挥所,一直工作到上午9时,解决问题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导演部,继续参加联试演练。

  事后,演练场一位领导深有感触地说:“这个研究所科研人员之所以能在科研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攻得下,关键是有为我军信息化建设一往无前、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柱。”

  坚守精神高地,方能攀登科学高峰。王建新的父亲是我军通信事业的开创者──王诤。他把父亲战争年代那种精神继承下来,搞起科研不要命,被大家称为“王铁人”。

  战术互联网总师于全,某信息系统副总师罗强一等所里众多科研骨干,都有国外留学经历,但他们不为国外优厚物质待遇诱惑,坚持回国干事业。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大家,像战争年代的突击队那样,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奋勇突破──

  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副总师曹江,为攻克难点连续奋战几昼夜不休息,竟累得深夜回家途中靠着大树睡着了,直到被大雨浇醒。

  青年科技工作者何志东,为使指挥信息系统适应高原作战需要,七上雪域高原,克服严重高原反应,采集有关数据,调试安装系统,以优质工程通过上级组织的系统验收。

  某中心主任唐宏,为尽早完成边防指挥信息系统研制,和战友们白天黑夜连轴转,一干就是40多天,心脏病发作晕倒在攻关现场。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他却拿着口服药回到所里,又继续加班,直到任务完成。

  某信息系统副总师陈强,孩子出生10天,就赶赴外地参加科研工作。几年间,他东征西战极少回家,系统从初样、正样到定型,取得成果了,孩子也长大了……

  核心技术买不来,买来也存在隐患;单纯模仿走不远,照猫画虎只能产生短期效益;依靠引进靠不住,依赖于人必然受制于人——

  把自主创新作为信息化建设基点

  几年前,当几大信息化科研项目陆续展开时,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摆在了眼前:科研工作的基点在哪儿?

  一场争论,首先围绕如何构建信息系统核心部分──“软件构件”爆发了。为减少研发难度,避免研发风险,有人搬出某发达国家构件标准,并主张照此编写。

  某中心主任刘东红坚决反对:“核心软件技术,事关我军信息化建设根基问题,必须自主创新。现在‘照猫画虎’占点小便宜,将来在战场上就会吃大亏。”

  争论出真知。刘东红终于说服相关协作单位采用自主创新方案,虽然要多花出几倍的力气,但它的安全可靠对战场至关重要。

  这场争论,引起了所党委的高度关注:近些年,围绕重大科研课题,科研人员收集整理了不少国外技术资料,怎样使用?是照搬照抄,还是有选择地消化吸收?

  安全防护系统是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生命线”,也是对自主创新要求最高的部分。年轻的总师杨林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独辟蹊径研制安全防护系统。没想到,一次演练,一种新型病毒就导致指挥系统全线瘫痪。

  自认为安全可靠、万无一失的防护体系却被攻破了。面对残酷的现实,杨林他们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一旦走上战场,很有可能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受到“刺激”的杨林他们,随后通过完全的自主创新,打造出“纵深安全防线”,并在总部组织的高强度网络攻防演练中,经受住了考验。

  深刻的教训,让所党委定下决心:核心技术买不来,买来也存在隐患;单纯模仿走不远,产生的也只是短期效益而不是超越能力;依靠引进靠不住,依赖于人必然受制于人。必须把保障打赢的战略基点放在自主创新上!

  眼光到达的地方,脚步才能到达。这一年,某信息系统研制初期,由于电磁信息运算复杂,造成态势图与战场实际状况不同步。如果这个难点不突破,可能导致战时指挥做出错误判断和决策。为突破这个难点,总师组17名成员挤在实验室,连续3天3夜攻关,试验数百次,但始终没有解决。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直在沉思的副总师曹江突然站起来提出:“我们换个思路,不用传统算法,改用新的算法。”大家眼前一亮。沿着这个思路,他们不仅一下解决了难题,还开创我军信息系统研发的新思路。

  令人更加欣喜的是,由于坚持把科研基点放在自主创新上,几年来,这个研究所通过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催生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仅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一个项目产生的创新成果,就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打赢未来战争铸就一把把利剑。

  信息系统研制不是“交钥匙”工程,不能一劳永逸,必须紧跟军事需求变化不断提高,实现“一年一版本、三年一升级”——

  为战斗力服务是军事科研永恒使命

  在这个所科研工作历史上,这或许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特例──

  去年11月底,某中心主任刘东红突然向总参作战部领导提出申请:请让我到战备值班室值班!

  原来,两天前刘东红获悉,战备值班某些应用程序操作起来不太方便,但问题用户又说不清。因此,刘东红申请了这次特殊值班。经批准,她走进了值班室,弄清了软件设计的问题,带领科研人员进行了改进。

  军事科研就该为战斗力服务!刘东红的做法赢得了总部领导的赞许,但熟悉这个所的人都知道,这种事在该研究所比比皆是。

  近年来,这个所研制的一些信息系统,相继通过定型鉴定,配发部队。

  但他们并没有把这当成“交钥匙”工程,而是紧跟军事斗争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按照“一年一版本、三年一升级”的思路,滚动改进完善成果,使信息系统的改进跟上了军事变革的步伐。

  这一年,在推广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应用中,业务室主任刘东波发现,系统关于炮兵火力打击情况的标绘过于简单,不能精确显示集群火力打击范围及相关影响,用于实战可能产生偏差。

  然而,承研单位却感到,因缺乏相关数据和模型支持,一时很难改进。“为战斗力服务是科研的永恒使命,困难再大也要解决。”刘东波和战友们迎难而上,深入一线采集数据,反复研究演算,成功设计出立体、动态、多层炮兵集群火力打击模型,将问题彻底解决。

  据统计,仅某战区一个方向,这个所的科研人员就在推广应用中,发现并解决275个大小问题,确保某一体化信息指挥系统安全运行。

  某中心副主任向东蕾在下部队推广应用战术互联网时,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装备在实验室性能良好,可在演练应用时,性能却时常打折扣,反复分析也找不到“病根”。

  向东蕾就下到通信连队,与战士一起生活、一起训练,终于将谜底揭开:有的战士为了搞好新装备维护保养,经常在擦完枪之后,顺手用枪油把某新型电台天线也擦一擦。而枪油具有绝缘作用,涂油的天线电阻增大,性能自然减弱。

  此后,在推广应用战术互联网的几年时间里,向东蕾下部队20多次,最长时间达到3个月,先后发现16个方面近百个问题,并通过及时改进,使这一科研成果快速显威练兵场。

  科研工作只有与作战需求对接,才有生命力。在这个研究所,每名科研人员都把来自部队的呼声,视为推动科研发展的动力,对他们反映的每一条意见,再小也不忽略。

  一次,某战区通信部门领导来京办事,随口谈起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在显示战场态势时,要在同一屏幕既能显示宏观战局,又能显示局部具体情况就更好用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场的某中心领导敏锐地感到,这个建议,对提升系统服务功能很有价值。随即,他们指派室主任初宁深入部队专题调研,结果发现:部队的需求涉及众多复杂技术问题。

  “只要作战指挥需要,再难也要改。”初宁放下手头科研任务,组织地方两个研究所科研人员,连续干了大半年,终于攻克难关。

  年终,这个战区首长机关应用新的态势显示系统,成功组织部队跨区机动演习。为此,他们专门给总部写来感谢信。

  谁抢先占领新的科技制高点,谁就在未来战争中多一分胜算;谁能够洞察未来发展方向,谁就在明天的博弈中拥有更多筹码——

  追赶世界军事变革潮头,我们依然在路上

  庄严隆重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当晚,在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院内出现的一幕情景,让很多人颇为诧异:

  白天刚刚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获奖证书的功臣们,晚上又面容平静、步履匆匆地走进科研大楼,打开微机,开展科技攻关活动。

  尽管这一天,大家都很高兴,但却没有人们想象的那种狂欢庆祝、举杯高歌……

  几年来,面对累累硕果,该研究所每名官兵始终保持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冷静:“我们的成果与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相比,依然行走在追赶的路上。既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满足,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言为心声。几项重要科研成果定型之后,一项被科研中心主任们称为“过堂”的活动,随即在全所展开:根据党委要求,十几个中心主任轮流上台,比照世界军事发展进行陈述,问题找不准、思路理不清,谁也不能“下台”。

  某中心主任唐宏,着眼世界新技术革命,一下提出18个研究课题。没想到,在随后几次“过堂”中都没过关,原因是:有的课题太过前沿,有的课题太偏,有的课题太大,有的课题缺乏可操作性……这让唐宏难以“下台”。

  理思路,找抓手,谋长远。所领导帮他条分缕析梳理,他最后把攻关课题聚焦到物联网、边海防信息化建设等6个方向上。如今,这6个研究方向都有重大突破。其中,物联网方向申报3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边海防信息化建设也已经立项研究。

  正是这一场场特殊的“过堂”,为他们大步前进注入了永恒的动力,以至于往往不等手头的科研任务尘埃落定,一些重点科研方向已悄然展开,奋力抢占新的制高点──

  就在某中心捧回几十个重大奖项时,一个犹如“魔术师”工作室的新技术实验室,率先在全军创建,可能应用于未来的一项项神奇的新技术实验,在这里悄然展开。

  与此同时,该所还联合国内11家科研机构,对34种自主信息产品开展集成实验。这些含苞待放的科研成果,正在成为迎接未来挑战的新型手段。

  他们没有留恋身后的美景。他们会走得更远、更远!(赵险峰 胡君华 张彦中 滕华先)

【编辑:王金志】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